部分中小学音体美教育新探索分析
在中小学普遍面临音体美教育缺师资少场地的情况下,近年来部分中小学不等不靠,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开展艺术体育教育。通过开挖教师专业潜能,与社会力量联办,丰富大课间内容,开发场地利用方式等做法,破解了音体美教育存在的师资、场地、资金等难题。
开发教师专业技能,破解师资难题
当前,我国农村学校普遍缺乏音体美专业教师,师资配备的难点,尤以偏远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更为突出。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丈八丘联小是一所偏远的山区小学,23位专职教师中80%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11人年龄超过50岁。但是记者在这所小学看到,这些大龄老师个个有“绝活”,有的会吹竖笛,有的会拉二胡,有的会剪纸,有的会打太极拳……在他们的带动下,音体美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们拿起小剪刀,吹起小竖笛,在文化课之外,都有了一个自己喜欢的项目。
校长董春玲说,前几年这所学校音体美教育也面临困境,开发教师的第二技能是被逼出来的办法。从2005年开始,他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开好一门必修课的同时都要负责用自己的技能开设一门特色课程,音体美等课程由有这方面兴趣的教师专门担任,学校对这些教师提供特别培训进修机会。这一下子,全校教师都动了起来,有的重新拿起了自己搁置多年的爱好,有的自费学起了技艺。现在,每一名教师都练成了自己的“绝活”,在文化课之外都开起了一门特色课程。董春玲说,教师是最大的课程资源,通过挖掘教师潜力,学校全面落实了国家课程方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孩子们的综合素养提高了,综合评价和其他素质抽测一直名列全区前列。
吉林省磐石市为解决艺术教师缺乏的现实,提高艺术教师地位,在评职、晋级、调资和评优等方面予以倾斜,并对社会与外行业有艺术专长的人才,破格录用调入。同时,积极鼓励艺术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艺术专业进修和学习,在时间与经费方面给予保障。近年来,磐石市有1000多件美术、书法作品在国际、国内少儿书画大赛中获奖,有70多名学生在各级少儿器乐、声乐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与社会力量联办,弥补学校实力不足
记者采访到,中小学校长反映最强烈的是,缺师资、少场地等困难制约着学校艺体教育的开展。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有的学校利用与社会力量联办等方式,有效弥补了学校音体美教学力量的不足。
济南舜文中学是一所新建学校,去年以来,学校通过与市体校羽毛球队联合办学,带动学校发展起羽毛球运动,也增强了专业运动员的文化功底,取得双赢,走出了一条教体结合的路子。学校副校长王俊柏说,现在学校的羽毛球运动已经成为一张特色名片,除原体校队员外,已经有20多名本校学生报名参加了体校训练,并且在省市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组建起羽毛球社团,目前有五六十人参加;开发了羽毛球操,每周专门拿出一节体育课上羽毛球。因为羽毛球运动有特色,2011年被命名为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设施短缺、师资匮乏,是制约农村艺术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这两项工作均需大量投入,单靠教育部门和学校难以解决。山东省临朐县通过学校与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找到了一条农村艺术教育的出路。临朐县组织各学校对周边艺术人才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了社会艺术人才资源库,根据课程需要、活动安排,有针对性地聘请社会艺术人才免费进校开设专题讲座、辅导课外活动、指导艺术实践等。据介绍,全县140处农村中小学通过请校友、请家长、请亲朋好友等渠道聘请了167名艺术专家、民间艺人担任艺术活动指导教师,既教学生,又带教师,学校艺术教育一下子活跃起来。
记者从陕西省教育厅了解到,该省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计划今年年内在全省72个县(市、区)依托农村中小学校修建72所乡村少年宫,配备音乐室、舞蹈室、美术书法室、体育活动场等,利用校外场所提高农村中小学生音体美素养。陕西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陕西省还将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少年宫除专职管理人员外还将邀请文艺、体育、科技等方面的社会志愿者和民间艺人等担任辅导员,开展一系列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主题教育活动,每个孩子每周活动不少于4小时,将有53942名农村孩子直接受益。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知辉认为,艺术院校担负起普及美育教育的责任,对推进农村美育教学也是一项有益的措施。据了解,吉林艺术学院为此专门开展了“百校美育工程”,结合农村中小学美育教师的实际需要进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每年免费培训100所农村中小学的100名以上的美育教师,既使艺术院校大学生深入社会、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又担负起在基层普及美育的责任,受到了农村中小学的欢迎。
场地利用达到极致,体育运动保质保量
济南机场小学位于老城区,场地狭小,全校700多名学生只有一块篮球场地可以用于学生活动。记者在这所小学看到,大课间时间,狭小的校园里人声鼎沸,三个年级的学生集中在篮球场上做操、跑步,两个年级的学生爬楼梯锻炼,还有一个年级的学生在场馆内锻炼,各年级锻炼内容每天轮换,形成小场地、立体循环式大课间锻炼方式。记者看到,由于操场面积小,每个班级形成一条蛇形跑道;爬楼梯的学生楼上楼下跑步,十分钟后就满脸大汗。
这种模式对场地普遍狭小的城市学校有借鉴意义。校长刘勇文说,学校的生均活动场地严重不足,体育活动器材安置、活动方式受到很大限制。为了让学生得到锻炼,学校只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现有场地已经利用到了极致。通过保证锻炼时间,加大学生的活动量,学生体质得到增强。以前学校每次升旗都会有五六个学生晕倒,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几乎消失。
近年来,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自创“2+1”大课间模式,丰富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内容。“2”指两个常设项目,“1”指一个特长项目。为使每天一小时锻炼活动能全面进行,在阴雨天气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室内活动内容,如手指操、吹叶子、抓“嘎拉哈”等传统游戏活动。全区各中小学统一活动时间:小学每天上午40分钟,下午20分钟,中学每天上午30分钟,下午30分钟。
记者了解到,自2008年下半年,双阳区正式把大课间作为一门地方课程来抓,在全区所有中小学中全面开设大课间综合课程,列入课程表。为保证实施,年终教育重点工作督导评估中,在保证学生体育锻炼一小时方面实行“三否决,一追究”制度,即:不能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时间的一票否决;不能保证每年进行一次学生体质检测的一票否决;学生体质下降的一票否决。
吉林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刘强告诉记者,开展大课间综合课难题主要有三个,即:经费、师资和观念问题。几年来,双阳区立足实际,通过巧妙选择特点项目,引导学校选择既省钱又易行的项目,巧妙破解了这一难题。前城小学是一所村级学校,经费十分紧张,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他们选择的特点项目是跳绳,师生全员参与,每根跳绳批发只需0.3元,跳绳的花样跳法都由教师和学生自创、自编,使上述难题迎刃而解。截至目前,双阳区155所中小学共自编校操88套,特点项目达58个,学生参与率均达100%。
文/张晓晶 马扬 杨一苗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