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农村社区农民身份转换的现状及成因
目前,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农民身份转换、农村产权和债权债务问题,如何构建新的社区管理架构,都是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课题。笔者通过在咸阳地区的调研,着重分析和思考咸阳农村建设中农民身份的转换问题。
一、存在问题
1.身份转换后文化素质依然不高。文化素质是衡量农民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关系到土地流转之后的农民新的谋生方式。由于国力的不足和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教育资源大都集于城市。农村受教育的程度相对比较薄弱,农民的教育、培训不能很好地跟进,农民应对新事物、新环境的能力还比较弱。
2.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尽相同,导致新式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忽高忽低,甚至在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表现出一些畏难的情绪,难免对新的身份产生怀疑的念头。
3.新区建成后,农民的生活成本有所增加。新区建设之前,农民的生活消费成本相对较低,生活压力不大;新区建设后,由于增加了债务,生活消费成本增大,有了一定的还贷压力,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未来生活感到担忧。
4.新式农民面临的问题与矛盾。新区建成后农民由原来的分散聚居变为共同居住,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首先,院中无法堆放农副产品、家禽养殖受到限制;其次农民的文明习惯尚未形成,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
5.新式农民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农村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发展不协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而文化生活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依然明显。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得比较少。一些乡镇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和疏于管理,已有的文化基础设施使用率不高,形同摆设。冷落了群众对文化需求的热情。
二、分析原因
1.农民城镇生活的适应能力不强。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新区农民仅有的知识储备而不足以应对新的挑战,现有的快节奏感又远远超出了农民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对新身份的认识过于简单化,认为户籍发生了变化,身份因之也发生转换,与之对应的一切城镇化问题就可以解决。
新区建设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它所处的环境、主导产业、经济收入的渠道、基层党组织的引导。在建设中,由于有些地区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主导产业落后,基建资金的筹措往往成为制约新区发展的瓶颈。虽然有政策的扶持,农民可以贷款来筹措建新房的资金,但是贷款之后要及时地还款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农民对新身份的认识还不够明确。新区农民群体中对自身角色的认同比较模糊,对自己是“农民”还是“社区居民”的定位心存疑虑。新农村建设中变化身份后的农民仅仅停留在对住房、医疗、养老以及各种基本生活配套设施的享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涌现,如家庭空巢老人的赡养、子女的教育问题。
3.农民对角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够强烈。新式农民对新身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养成可以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他们在城镇生活一段时间后,才有可能因为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交往对象的变化,他们的观念也会慢慢随之变化,才会逐渐地变得习惯于城镇的工作、生活节奏和消费方式等。最终才会真正对自己的角色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李妍蓉 曹峰春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