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对秦巴山区280万贫困群众启动扶贫避灾移民工程
西安文明网讯 我省有富饶的八百里秦川,但是也有被称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干旱缺水的陕北白于山区和自然灾害频发的秦巴山区,如何让居住在这些地方的280万贫困群众改善生存状况?2010年开始,我省相继启动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扶贫避灾移民工程,很多人从此告别了贫穷与落后,开始了新的生活。
55岁的李左金是晏坝镇移民安置社区的第一批搬迁户,这几天,夫妻俩正忙着给新房添置东西。
移民搬迁户李左金:这是餐厅嘛,这张桌子花了1600块呢。
李左金的新房子,是镇上统一规划建造的,面积148平米,连装修带家具一共花了20多万,政府补助两万七,又给了3万元的贴息贷款,自己原有的积蓄再加上从亲戚那儿借来的6万元,李左金一家就住进了这套两层小洋房。
移民搬迁户李左金:现在能住上这房子,五年前想都不敢想,那时候吃都吃不饱。
李左金带着记者走了半个小时,去看他住了大半辈子的老房子,老李说,他们家原先有三间这样的土房,两年前的7月,后面的山体突然滑坡,房子瞬间就倒了。
移民搬迁户李左金:这边原来都是房子,滑坡的时候冲垮了。
房子垮了,又没钱修,没有办法李左金一家8口人就挤在仅存的这一间房里。
老李说,那段时间是他这辈子最困难的时候,几乎撑不下去了,后来他才知道,受灾的不光是他,就在2010年七月,陕南大面积发生地质灾害,许多人瞬间家破人亡,正是看到了灾害的严重性,省委省政府毅然下定决心,举全省之力将居住在陕南大山深处的240万贫困群众搬出来,这个规模相当于“三峡移民”的三倍,就在当年,各级政府迅速行动起来,勘测、规划、征地、建房,一批批移民安置房拔地而起,去年10月,李左金分到的安置房建成,全家人就从偏远的大山深处搬到了晏坝镇政府附近的安置点。
晏坝镇党委书记周锋:高起点地规划,高起点地建设,主要是房子建成以后,我们要引进城里的社区管理体系。
记者了解到,截止2011年年底,安康、汉中、商洛三地已启动建设集中安置点742个,安置搬迁户数61170户,其中竣工户数20%, 11万群众搬进了全新的社区。
对于陕南来说,移民搬迁不仅是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更是改变这些困难群众生存状况的根本道路。其实,不光是陕南,在陕北,对于生活在白于山区的40万贫困群众来说,移民搬迁的重要性同样如此。
在延安市吴起县铁边城镇,52岁的任金耀最近喜事连连,在政府的帮助下从30里外的白于山区搬到了镇上的中心地带,住上了崭新的石窑,大儿子又刚刚结了婚。
记者:你这是准备在盖一间?
移民搬迁户任金耀:这是准备给小儿子结婚用呢。
任金耀说,他的这院窑装修下来得花11万元,县里给每户补助2万元,每个人再补助1万元,他家五口人,总共拿到了7万元,这样,自己只掏了4万元,就住上了160平米的新窑洞,而且政府允许他们按照统一规划自己找人建造。
移民搬迁户任金耀:自己修主要是省钱,一院房下来能省一两万呢。
任金耀告诉记者,这样的房子,放到五年前他想都不敢想,就是两年前,他在离镇政府30里远的大山深处,住的是土窑,点的煤油灯,一下雨通往外面的路就断了,经常三四个月出一次山,最困难的是吃水。
移民搬迁户任金耀:这就是用来驮水的桶。
记者:用什么驮?
移民搬迁户任金耀:毛驴。
任金耀吃水这么困难,是因为他所在的白于山区是我国四大缺水地区之一,常年干旱不说,水的氟含量还严重超标,长期危害着当地群众的健康。正因为如此,在启动了陕南移民搬迁之后,省委省政府决定将生活在陕北白于山区里的近40万群众也搬出去,2011年3月,白于山区移民搬迁正式启动,任金耀就成了吴起县的第一批搬迁户。
移民搬迁户任金耀:变化大都是党的政策好。
记者了解到,截止2011年年底,陕北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工作累计搬迁贫困人口1。8万户,近8万人住到了交通便利的新社区。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省委省政府制定移民搬迁重大战略决策时的九字方针,搬得出只是移民搬迁迈出关键性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采取何种措施让这些搬出来的群众能够稳下心,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路,现在让我们再回到陕南,去看看李左金是怎么致富的。
在安康市汉滨区晏坝镇,李左金自打决定从深山里搬出来就开始琢磨往后的生计,由于距离太远,原来的耕地没法再种了,那还能干什么呢?老李就想到了到安置房的工地上打零工。去年大半年时间,李左金靠打零工就赚了2万元,除了打工,老李还等着种茶树,去年年底,镇上为了解决搬迁户的后顾之忧,决定为他们规划生态茶园,老李就赶紧报了名。
移民搬迁户李左金:我准备承包三亩,这以后就是一个主要的收入来源。
其实,李左金不知道的是,早在规划移民安置点的时候,晏坝镇党委政府已经为他们考虑好了后路,对搬迁群众原有的山林土地依法流转,进行集中连片种植茶树等经济作物及林木,发展绿色产业,开发多种就业模式。
晏坝镇党委书记周锋:通过引进产业,走畜牧和农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在延安市吴起县铁边城镇,县、镇两级政府考虑最多的也是如何让搬迁户走上致富路,这家大型养鸡场就是镇上专门为搬迁户引进来的。
吴起县铁边城镇镇长邱文斌:我们引进这些企业就是为了解决进镇农民的生存问题。
不过,搬迁户任金耀并没有选择养鸡,他从亲戚那里借来1万元,成了镇上这家劳务公司的股东。
移民搬迁户任金耀:一股2500元,我入了四股。
任金耀告诉记者,这家劳务公司是镇上专门为这些搬迁户成立的,以后镇上所有的公务性劳务和附近石油采集点的活都归他们公司负责,他不仅可以打工拿工资,入的股年底还能分红。
吴起县扶贫办主任王文昌:成立农民劳务公司这种做法在我们县里的每一个乡镇都在做,就是公共资源让大家都能分享,原来我们扶贫就是帮你把房子修得漂亮就好了,现在就是搬迁前先规划产业的发展。
王文昌主任告诉记者,为了能让这些搬出来的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县上把所有的移民搬迁安置点都规划在了交通便利的县城附近和重点镇周围,这样就为这些搬迁户的发展、致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前提,而记者了解到,这也是我省陕南、陕北大移民中的普遍做法。截止2011年底,从陕南秦巴山区和陕北白于山区里搬迁出来的19万困难群众,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几乎全部找到了合适的生计。(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 金灿强 张鑫)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