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我的宿命”—— 访省作协副主席冯积岐
从初期的短篇小说《续绳》到近期的代表作《村子》、《逃离》,直至今年的最新作品《粉碎》,这期间只有一个词语能贯穿作家冯积岐整整30年的创作脉络,那就是“农民情结”。他用作家的“第三只眼”观察农村,用作家“摆渡人”的智慧思考着农村。
冯积岐说:“作家首先要重视的是人品,其次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心存乡土情怀的他孤独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坚守着越来越沙化的文学高地,真诚地表达着一个作家关注社会生活的尊严。秉笔直书,耕耘板结的泥土,他以近乎苛刻的理性审视着自己的作品,驾驭着渐渐被市场经济淡忘的农村题材。正因如此,著名作家陈忠实感慨道:“我尤其看重冯积岐在作品里对生活和社会的姿态、直面。”
10月11日下午,本报记者专程来到陕西省作家协会采访了省作协副主席冯积岐。
用作家的目光探索农村的精神之路
记者:冯老师您好,今年正值您小说创作30年整,这30年里,您在文学创作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细读您的作品不难发现,很多长篇小说都是以农村为题材创作的,那您是不是对此类题材的创作更情有独钟?
冯积岐:对一个作家来说,生活积累和形象积累都很重要。例如《村子》里,通过人物来说明农村人物的形象,并不是刻意追求的。写农村生活是要具备农村生活的阅历的,对于我来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本身也是农民,对农民很熟悉,写起来就能把握。写东西就要写最熟悉的事,我对农村的生活很熟悉,有很重的“农民情结”,农村是我的宿命,所以我的作品几乎都是这类题材。
记者:前段时间描写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被拍成电影,搬上了大银幕,深受观众热捧。这说明,文学作品“触电”,造成的影响会更大,传播的效果会更好。那么,如果时机成熟,您是否愿意自己的作品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
冯积岐:我做过此类的尝试,可结果不是很成功。我的长篇小说《村子》在陕西人民电台两个台连续播放三次时,就有很多听众问过我这个问题,说很期待看见该作品搬上荧幕。遗憾的是由于我专心创作,和影视界的人没有什么交流,一直也没找到双方都满意的合作伙伴。但如果有机会,我还是会做这方面的尝试。
记者:您能谈谈近期的长篇大作《村子》吗?
冯积岐:我写《村子》的时候,是亲眼见证了当时农村的变迁。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村子》里提到农村人碾麦子,那个时候都是互相帮助。到后来,人都是为自己而活,变得自私、狭隘,也不再互相帮助,农村生活的大变迁导致了人思想的改变,我要强调的恰是这种大变迁中的人性。
记者:像这样的创作,能不能说是一个作家对于中国农村精神出路的思考与探索?
冯积岐:农村之路在哪里?农民之路在哪里?我认为这样的思考是一个作家的责任和本职。其实对于现在的农村文化我感到很困惑,像分田到户后的农村,虽然有了大的变迁,却不能把它当作万能的法宝。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文化已经被颠覆,找不到文化的靠点,尤其是宗族文化受到沉积和颠覆,和西方的法治社会相比,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比较强大的。维系农村的文化,到底是用西方的还是中国传统的都不确定,我个人的观点是:多元文化是一个混乱的文化。我的许多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就固守着文化之根、乡土之根、人性之根。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