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文明办专稿:以精细化理念促文明城市创建
新城区是西安市中心城区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市民的涌入,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创建思维及创建模式的更新,满足文明创建工作多样化、网络化、规范化的要求,新城区借鉴城市精细化管理理念,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从“近、小、实、亲”出发,提升文明城市创建的实效。
“近”即贴近实际,从区情实际出发。我们积极整合全区资源,开展了符合地域特色的各项创建活动。比如,新城区繁华街区集中,餐饮企业众多,我们动员全区餐饮行业开展文明餐桌及“光盘行动”活动,发挥天锡楼、西三路餐饮示范街的示范带头作用,统一印制了服务承诺告示牌160块、餐桌温馨提示牌600个,发放张贴宣传海报10000张,推荐评选出6家“文明餐桌行动”示范点和6名“文明之星”服务员,扩展“文明餐桌”活动的影响力。利用新城区文化遗产丰富的特点,我们认真梳理西安历史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深入挖掘西安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如:引入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发挥好民乐园、大明宫、革命公园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区位优势,把继承历史传承同引领新时期文化新风尚相结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西安文化的灵魂展示好、继承好。
“小”即以小见大,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是西安的一件大事,但却要由千千万万细小的工作支撑起来,由一点一滴的社会“小文明”汇聚起来。在新城区,这样的“文明小行动”有很多,比如,在社区张贴“文明养狗”“邻里和谐”等公告,倡导大家在平常的行为中注意践行文明之道;我们将全区200名公共文明引导员培养为“社会文明劝导员”,不仅引导行人文明过马路,拒绝闯红灯,还劝导群众从小事做起,不随地吐痰、扔垃圾等;在机关、文明单位、企业张贴“绿色出行”“少开一天车”等公告,在春节前发出倡议书,倡导大家少放鞭炮,传播低碳环保的文明理念,为治污减霾出一份力。
“实”即求真务实,从实际出发,做实事,见实效。文明创建的成果要落到实处,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新城区按照文明单位行业、系统特点,开展医疗类、企业类观摩培训活动,形成了共建共享的“文明圈”,通过资源共享、合理管理,使驻区文明单位创建水平明显提高,在“缓堵保畅”“治污减霾”等重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城区“关爱保洁员”的“爱心道班房”捐建活动中,10家驻区文明单位为保洁员捐建10座爱心道班房,价值12万元,不仅解决了几百名保洁员休息及吃饭场所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了归属感,让他们的工作更加有尊严。
“亲”即创建活动整体符合群众路线教育要求,充满亲和力,吸引力。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政府公共服务性能逐渐凸显和加强。新城区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也积极探索公共服务新机制、新载体,为精神文明创建注入新的活力。比如,新城区红星社区组织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及在外地的子女开展“亲情视频聊天”活动,为孩子们举办课外“爱心课堂”,文明校园四十中学志愿者为百岁老人庆生日等活动。在关爱帮扶方面,新城区号召全社会尊重、关爱我们身边普通的劳动者,使他们的劳动价值得到尊严和地位,区文明办开展了关爱保洁员、文明引导员“冬送温暖,夏送清凉”活动,为文明引导员制作“文明交通”文化衫350件,派发遮阳伞200把,防暑药水185盒,并号召驻区文明单位、爱心商户在炎热天气中为保洁员就近提供休息场所及饮用水,驻区医院为保洁员赠送口罩和手套。这些活动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和“接地气”的特点,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好评。
总结这几年来新城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和成果,正是因为在创建文明城市、汇聚爱心的过程中,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和理念,坚持了“近、小、实、亲”四字方针,才培育出“新城爱心汇”品牌,倡导文明新风、体现人文关怀、深化文明创建,大力弘扬正能量,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西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丝绸之路新起点做出贡献。
(西安市新城区文明办主任 朱大庆)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