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端午荷包季”恐将失传
佩戴荷包是端午节的习俗,每年快到端午节时,都有很多小买卖人拿着挂满荷包花绳子的木头挂杆沿街售卖。这些买卖人比不上专门制作荷包的厂家,没有流水线、没有成批的工人、没有精美的包装,靠的就是一双手和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
陈奶奶每年都会在西安南大街上卖荷包,家住长安县的一个小村子里,女儿在市里打工,于是每年快到端午节时,她就跟女儿一起住,白天在街上卖荷包。陈奶奶做的荷包多种多样,十分漂亮,十二生肖、蝴蝶、南瓜、大熊猫等形象在她手下一过,就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陈奶奶告诉记者:“成批做的荷包里面大都是香草少、棉花多,我自己做的都放很多香草,而且我针脚密,荷包都结实得很,一个能用好几年不成问题!”
记者向陈奶奶询问了荷包的价格,南瓜荷包有四种,最大的25元,最小的只要2元;桃心形状的荷包卖10元;蝴蝶、青蛙荷包卖2元;一根手上佩戴的花绳子1元。在介绍价钱的时候,陈奶奶会从一堆荷包中挑出她口中说的那个,用手将荷包的细绳捋直,然后抖一抖,就像在对待一件宝贝。据陈奶奶说,她是农民,一年除了农忙之外,就在做荷包。“别看一个小荷包,做起来可费劲着呢!像这个熊猫的,一天最多只能做两个。我每天都做,攒上好多个,等到端午节来城里卖,赚点钱养家。”记者在心里算了一笔小账,陈奶奶的荷包价位大都在5块左右,每天做1-2个,一年只有端午节前半个月左右有销路,还不一定能卖的出去,再算上成本和路费,实在赚不了多少钱。西安普通一碗面都要卖10块左右,老人家怎么吃饭?
听了记者算的账,陈奶奶哈哈大笑。她说:“我们村子里还有跟我一样做荷包的人,都是老人,我们也不会别的,也就做个针头线脑的活,但是别小看这个活哩,想要做的像,也不容易!女子女婿白天不在家,回家就我一个人吃饭也没啥意思,我就从家里带馒头和水,能吃饱!但是近几年这荷包不好卖了,有些人都想要好包装的大荷包,我也弄不出来啊,所以就零零散散地卖几个是几个了,唉。”记者在商场里的民俗专卖店买了一个小南瓜荷包,20元。拿在手上没有陈奶奶的南瓜荷包重,闻起来也不如她的香,但是价格翻了10倍。
这些小买卖人的手艺活儿凝聚了他们的汗水和智慧,也包含了端午节传统的精髓,但是在手工艺品市场化的趋势下,纯人力制作的荷包数量少,制作周期长,已经明显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这些被市场淘汰的人只能沿街售卖。钟楼、大唐西市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也有很多跟陈奶奶一样的小买卖人,拿着挂满小荷包的挂杆,坐在马路边,静静地等待买荷包的顾客,再过几年,不知还能否看到他们的身影。(实习记者凌旎)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