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没有硝烟的抗日战场(2)
“跑步!七贤庄办事处!”
抗战爆发初期,在“八办”的接待室里,每天都挤满了要求去延安的男女青年。他们从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来到西安,满怀着抗日的一腔热情和报效国家的铮铮誓言,兄妹同行、夫妻结伴、好友相约,经过这座“延安南大门”的审查后北上,去革命圣地追寻光明和希望。
然而,进步青年从西安前往延安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此时,“八办”就成为了他们最强有力的后盾。1938年,由重庆来的一批青年,已经参加八路军,办事处介绍他们去往延安,走到西安草滩一带时被国民党扣押。得到消息后,时任中共驻陕代表的林伯渠得知后,立即派联络副官王荫圃挂起中校徽章,带上两个警卫,乘汽车前往营救。到达目的地后,王荫圃对国民党连长说:“他们是我们八路军的人,你们为什么要抓?”不等对方回答,他就转身对青年们大声下令:“跑步!七贤庄办事处!”青年们闻声立刻列队,跑步离开,只留下国民党的连长面面相觑,碍于王荫圃是中校又不好发作,只说他们没法交差。王副官说:“不要紧,我把你们送回西安行营,说明这事与弟兄们无关就是了。”之后,这批青年回到七贤庄,在“八办”的安排下再次出发,顺利到达了延安。
周恩来在“八办”:台灯下的不眠夜
在七贤庄1号院内,有一处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屋内仅一桌、一床、一个小小的书架,桌上一盏绿色的小台灯格外引人注目,墙壁上悬挂着的,是一张周恩来和邓颖超1938年在“八办”拍摄的合影。从1936年底到1946年初,周恩来曾在这座小屋里先后留住23次,他在此积极从事的革命活动,给西安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西安事变爆发后,西安形势骤然紧张,城内和战的分歧越来越大。此时的周恩来临危不惧,迁往七贤庄居住,并以此为依托,他度过了西安事变期间最紧张、最困难、最危险的日子。他置身危城却毫不畏惧,总是神采奕奕、谈笑风生地出现在各种场合,一片真诚地对待各界友人,维护团结抗日的局面,把一个一心拯救民族危亡的、活生生的共产党人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由于他的出色工作,折服了东北军、十七路军和各界人士,让人们相信中共是可以信赖的朋友,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谈判诚意,为促成双方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天夜晚,我在办公室执勤,他突然亲切的询问我名字是哪几个字,我回答不知道,我不识字,他就拿起毛笔,写了我的名字。”李思明是周恩来在七贤庄留住时的一名警卫,谈起这段经历,他记忆犹新。“他说,你这个名字好啊,思念光明,我们就是要实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的光明前途。”为了帮助警卫识字,周恩来专门请来文化教员,每人发放一个学习本,并亲笔为他们写上名字,还经常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每天晚上,他都坐在台灯下写东西,我深夜12点下岗休息,他还在工作,第二天6点我起床了,那盏灯依然亮着没有熄灭。”李思明说,在“八办”留住的日子里,那盏绿色台灯下,周恩来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那个不顾辛劳、日夜伏案工作的身影,唤起了全国民众抗战救国的热情和决心,也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坚不可摧。
结束使命 时钟永远停留在10点
时间推移至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掀起内战,国共抗日统一战线因此破裂。国民党当局下令,各集团军设在各地的办事处要在3-5天内全部撤销,并以路途安全为借口,要求扣留办事处内所有枪支弹药。9月10 日下午,时任处长的周子健率领办事处全体成员,将可以使用的武器全部扔进院内的水井,把手榴弹挖坑掩埋,又将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将那块“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陕办事处”的牌子,端端正正地挂在大门口,才带领留守的所有同志撤离驻地。即将走出大门时,他们将办公室西墙上那块长方形挂钟拨到10点,让“八办”的历史永远停留在了那一刻。
如今时过境迁,距“八办”结束它的历史使命已经过去了近70年,然而这座肃穆的院落却依旧静静伫立在西安城内,也永久存留在了我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光辉历史上。它曾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存亡联系在一起,围绕“八办”所发生的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斗争、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至今仍鼓舞激励着我们,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