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西安市44座民办博物馆 不少“内瓤亏空,仅剩架子”

2016-12-16 08:50  人民网  字号:T|T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梨园一角,“收藏奇人”王勇超手里的香烟一根接一根。自1986年从农民手中“抢救”下第一根青石拴马桩,到建成这座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民族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的民办博物馆,馆长王勇超“熬煎”了30年。每一天,他为资金、管理、运营等困难“绞尽脑汁跑断腿”。而在“博物馆之城”西安,有类似困扰的不止王勇超一人。

扶持资金有限,政策需要落地,“输血”非万能

虽然西安市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非国有博物馆,但对于数量众多的民办博物馆来说,这仍是杯水车薪。由于缺乏持续性的资金注入,部分民办博物馆“内瓤亏空,仅剩架子”。据西安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郭治华介绍,目前西安市44座民办博物馆中,有15%尚未形成业态组合或产业链,坐等政府“输血”。

也有民办博物馆努力探索“造血生血”的道路。2013年初,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推出了文化产业项目“南山福苑”,让过寿的老人置身于明清建筑群落中,体验轿迎寿星、老腔大戏等传统民俗。然而,运行不到一年,项目就亏损了370万元,只能叫停。“说白了,现在很多人觉得这些传统民俗都是老古董,不够新潮时尚,不愿买单。”王勇超苦笑道。

据了解,运营情况良好的民办博物馆,背后大多有房地产或大企业支撑供养,通过挖掘自身资源探索出长效运营机制的可谓凤毛麟角。“民办博物馆的生存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注入。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场馆还处于艰难维生的‘初级阶段’,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规模未形成,养活自己都很难,更别说发展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2015年1月,国务院颁布《博物馆条例》,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非国有博物馆的地位,体现了国家在性质、职能、责任、权益等方面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的原则。然而,一年多来,政策并未在西安真正落地。文物、城建、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互不搭理”,导致《博物馆条例》缺乏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民办博物馆在免费开放、土地使用、融资贷款、税费减免、用水用电用气、经费补贴等方面,无法享受和国有博物馆一样的优惠和支持,“和人家一样出汗出力,待遇却差得老远”,不少民办博物馆负责人非常感慨。

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馆长周天游举了个例子:由于文物部门和海关部门政策衔接不到位,导致民办博物馆在文物征集、展览交流时缺乏“绿色通道”,“很多民间人士自掏腰包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文物抢救回来后,还要在入境时缴纳不菲的税费。”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双目”机场

2016-12-15 12:00阅读

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举行“弘扬长征精神”一二·九合唱比赛

2016-12-15 10:01阅读

自媒体时代的西安学前教育 --2017西安学前教育“宣传年”即将起航

2016-12-14 16:00阅读

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教师获2016年全国特教学校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堂比赛一等奖

2016-12-14 10:05阅读

灞桥区教育局召开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双高双普”合格区工作推进会

2016-12-13 13:01阅读

王府井筹划收购开元商业100%股权 西安本土老牌商业成稀缺

2016-12-13 10:03阅读

西安立足文化资源 打造文化品牌 “软实力”

2016-12-13 11:34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