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截至去年底,全市老年人口达 60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 15.1%。长期以来,全社会
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关注得多,心理关爱则较少,由此,一些老年人出现了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方面的问题——
从心开始关爱老年人健康
■本报记者岛茜
缺乏关爱老人常感孤独寂寞
70岁的市民陈丽蓉,家住金台区群众路某小区。每天早上,她吃完早饭就拿着塑料袋上市场买菜。买完菜回到小区,跟邻居坐在院子里聊天打发时间,儿女是他们永远的话题。陈丽蓉告诉记者,老伴三年前不在了,儿子、闺女都在外地上班,一个月回来两次,联系基本上靠电话,平常就她一个人。
今年76岁的李俊峰也和陈丽蓉一样,儿子在西安工作,老伴为了照顾孙子也搬去了西安。因为不想脱离熟悉的生活圈子,李俊峰留在了宝鸡,算起来他已和老伴分居17年了。明年孙子就要高考,老伴也终于要回到宝鸡。“这么多年来,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一个人,老伴、孩子偶尔回来,但待不了几天就又走了。”李俊峰说,家庭关爱的缺失让他时常感到很寂寞。
在生活中,不少老人由于子女在异地工作,过上了“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今年春节,王慧兰和老伴早早穿戴一新,邻居们见了他们都笑着说:“这是儿子、孙子要回来了吧!”老两口的儿子在上海工作,由于工作关系,一年只能回家一次,所以每年春节他们都看得格外重要。可春节假期结束,儿子和孙子离开,他们又只能和空落落的房子做伴。
在采访中,除了独居的老人感到孤独寂寞外,还有不少老人说,退休了突然感觉没有事情可做,产生了“被社会抛弃”的感觉,这也让他们感到十分空虚。张鸡峰是一名国企退休工人。刚退休,他觉得有大把时间可以锻炼身体、照顾家庭,可时间一长,孤独感和心理落差就显现出来。每天子女和老伴都按时按点去上班,家里只剩下他一人,这让他倍感焦虑。久而久之,对家人和生活产生了严重的抱怨情绪,看什么都不顺眼,经常和家人横眉冷对,言语相争。
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彭志启表示,很多老人出现心理问题都发生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例如儿女结婚脱离老人居住,或是退休后无所事事,这些都让老人心里感觉空落落的,表现出焦虑、烦躁等情绪,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为抑郁。这时,如果老人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很有可能朝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因此,“空心”是比“空巢”更为严峻的问题。
老有所娱 让空巢老人不空心
3月10日下午,市区渭河公园内,志愿者与30名失独老人共同开展了游园活动,一系列充满乐趣的小游戏令老人们高兴得合不拢嘴。据此次活动的负责人介绍,他们长期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经常组织开展踏青远足、广场歌舞表演等公益活动,就是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宝鸡市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陕西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副教授苏掌权告诉记者,缺乏价值感是老年人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根源,老年人应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老有所娱、老有所乐,在生活中找到存在的价值。
今年80岁的邵自强,每天坚持到一家体育馆给孩子们教乒乓球。虽然已经80岁了,但是他看起来要比同龄的老人精神不少。邵自强说:“儿女已经各自成家,让我们操心的时候少了。我们也应该把注意力从儿女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给自己找点爱好,这样不但自己开心,也少给儿女添麻烦。”生活中,邵自强不但爱交朋友,也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喜爱养花、遛鸟,今年他还追赶潮流给自己置办了一个海洋鱼缸,忙得不亦乐乎。
据苏掌权介绍,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们发现,长寿老人往往性格开朗、胸襟开阔、处事热情、善解人意,他们与世无争,感到自己生活得很充实、很满足。“老年人应端正心态,接受现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对生活抱着积极的态度,自己关心自己,宽慰自己,设法保持心理平衡。”苏掌权说。此外,老年人应积极而适量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书法、音乐、戏剧、绘画、养花、集邮等 ,也可以多学一些东西,做到与众同乐,喜当“顽童”。
作为子女,也希望老人生活的重点放在自己的生活上。徐海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他表示父母为他操心了一辈子,有时候父母的关爱让他觉得十分愧疚,但是作为家里的经济支柱,想长时间陪伴父母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他希望,父母可以把精力转移到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精神抚慰 子女关爱胜过良药
物质丰富、衣食无忧,这些能否给老年人带来快乐?显然,这些还不够。对于大多数老年人而言,虽然物质条件好了,也不用再奋斗了,但是说起“快乐老年”,依然是一种奢望。这是因为,很多老年人的“心事”未得排解,“心结”难以打开。
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宝鸡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宝鸡某心理研究院院长段晓鹏说,和谐的家庭、孝顺的子女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在老人身边的,应经常回家看看父母,陪他们聊聊天,多关心一下老人需要什么。如果子女离家远,有时间老人还可以去子女处住一段时间,以增进亲情。
而另一方面,“老有所养”缺失问题,也让部分老人忧虑,常觉得自己“没用”,“无用感”非常强。尤其是新型城镇化使一大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的“银发一族”越来越多。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60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5.1%,其中农村老人达38万。在这些老人中,有相当多的老人独居生活,还有不少老人行动不便,吃饭都成问题。
记者从市民政部门了解到,近年来,为破解老龄社会带来的突出问题,全市从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处、老有所陪出发,探索养老助老新模式。在陈仓区就有一支关爱老年人的“为老服务”队伍,目前这支队伍已发展志愿者450人,志愿服务的内容也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聊天谈心、代购物品、修理物件等,以此来满足空巢、高龄、失能老人的养老需求。
与此同时,我市实施的居家养老服务,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89岁的老人李树范,在金台区东门口社区居住。此前,由于不习惯和儿女住在一起,李树范一直独居。2014年,老人突发脑梗,经过治疗虽然脱离了危险,但是行走不便,生活不能自理。虽有儿女照顾,但是他们白天忙工作,能陪伴老人的时间有限。时间长了,老人变得内向,不爱说话。听说东门口社区可以托管,李树范和子女商量后就住到了这里。工作人员对她悉心照料,一日三餐都端到饭桌上,平时还陪她一起做康复锻炼,聊天谈心,疏导她内心的苦闷,了解她的需求。现在,老人特别喜欢热闹,也爱跟人唠叨以前的事情。“这里的人就像我的亲人一样,我喜欢住在这里,都不想回家了。”李树范说。
据了解,居家养老服务已在我市实现全覆盖。市上每年拿出专项资金为高龄、孤寡、空巢和特困老人提供家庭保洁、陪同就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无偿服务,费用均由政府补贴,让老年人既老有所养,更老有所乐。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