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姜水两岸兴农耕
█ 本报记者 祝嘉
清姜河古称姜水,是宝鸡市区渭河南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秦岭主脊北麓的玉皇山北坡,上游又称神沙河,在二里关纳入支流李家河(又称银洞峡),流域面积234.4平方公里。清姜河由东南流向西北,至青石崖折向东北,流经观音堂、杨家湾和益门堡,在石家营汇入渭河。
清姜河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诞生地,也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史料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考古研究表明,姜水就是今天的清姜河,而姜水畔的姜氏城就是今天的姜城堡。在姜城堡村,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炎帝诞生于常羊山蒙峪沟,人身牛首,在九龙泉沐浴后,头上牛角隐去,天资更加聪颖。后来,炎帝尝百草,制耒耜,教民稼穑,日中为市,逐渐成为部族的首领。因此,当地人视九龙区为圣地,如遇大旱则在此祈雨,清乾隆年间,宝鸡县令许起凤因祈雨而重修炎帝祠。
姜水哺育了炎帝,也哺育了他的部族。姜水两岸土地丰沃、物产富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放下鞭子、拿起耒耜,在春天翻土、犁地,播撒炎帝带来的种子,在秋天收获黍、稷等谷物,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各类牲畜。从此,他们的身份从牧民变成了农夫。随着物资的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于是,每当日上中天,大家便将富裕的粮食、桑麻、牲畜,以及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带到集市上互相交换。以物易物让人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时,炎帝带领部族沿姜水而下,又顺渭河一路东进,寻找和开辟更广阔的世界,也将农耕技术和文明带到了中原大地。
相传农历正月十一是炎帝的生日、七月初七是炎帝的忌日,每到这两天,宝鸡及外地民众都会前往神农庙、先农坛、炎帝陵、炎帝祠等地,焚香叩拜,祭祀先祖,这一习俗流传至今,已成为宝鸡著名的民间文化活动。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