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格局逐步形成 本报记者 刘西艳 原玉红 李阳
健康铜川建设扎实推进,医养结合初步形成铜川模式,卫生应急能力位居全省前列,健康大数据形成,“保调赔防”的医疗纠纷调处模式在全省率先推行……2016年,全市卫生计生工作全面升级,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格局逐步形成,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得到提高。
健康铜川建设扎实推进
为加快健康铜川建设步伐,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健康铜川建设的实施意见》《建设健康铜川考核指标体系》,结合我市优势和特色,编制了《铜川市“十三五”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铜川市区域卫生规划与医疗资源配置标准》(草案),确立了2020年我市人口发展更加均衡、健康铜川行动成效显著,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与“四个铜川”深度转型相符合的大卫生大健康格局。
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提高
制定了《铜川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在省上8方面改革任务基础上,突出铜川健康大数据、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孙思邈中医药文化品牌等特色,确定了11方面32项改革任务。启动了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制定了《铜川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施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工作,分级诊疗、基本药物制度深入落实,在全省率先实现规范化村卫生室全覆盖,基层就诊率达到66%,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进一步得到缓解。
公共卫生措施全面落实
全面落实12类46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精心实施孕产妇系统保健免费基本服务项目,叶酸服用率98%、早孕建册率98%、健康管理率98%、产后访视率98%、高危孕产妇管理率100%、新生儿访视率98%、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97%、农村妇女健康检查率62%、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94%;加强6种重点传染病防控力度,主要防控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级要求,在全省率先实现县级尿碘实验室全覆盖,全年无甲乙类重大传染病爆发疫情。卫生应急能力不断增强,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报告11期,获得全省结核病临床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在全省紧急医学救援队伍野外生存拉练和现场急救能力竞赛中,荣获“综合一等奖”“保障一等奖”“急救能力二等奖”。爱国卫生工作深入推进,制定了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成果行动计划,实施城乡环境整治、饮用水安全保障、治污降霾保卫蓝天、食品安全保障、卫生厕所普及、病媒生物防治六项行动。
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提升
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年”活动,建立市级质控中心7个,成立了市血液净化质控中心,开展了医疗机构核心制度、依法执业、医疗安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血液透析、医院感染控制等专项检查。积极开展职能转变放管服改革,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梳理卫生计生行政职权事项205项,规范了管理。深入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平安医院”“三好一满意医院”创建活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推行无假日医院、预约挂号、便民门诊、先看病后付费等便民措施,二、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分别达到90%、100%。在全省率先推行“保调赔防”相结合的医疗纠纷调处模式,得到省卫计委等4部门的充分肯定。全市医疗机构医责险统保率三级100%、二级90%,累计受理医疗纠纷65起,快速结案28起,结案满意率90%以上。
计生服务管理方式转变
积极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全面实施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实施意见》,印发了《铜川市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实施意见》,与各区县、11个市级部门签订了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贯彻新修订的《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我市制定的《生育登记和再生育审批实施办法》得到省卫计委肯定,在全省推行。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方式改革,王益区创建新一轮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县通过省卫计委验收,报国家命名,计生家庭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全市出生二孩2811人,较上年同期增加559人,全面两孩政策效果初步显现。
中医药服务能力增强
我市把发掘药王孙思邈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中医药养生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累计投资1450万元建成孙思邈中医堂66家,实现了市、县、乡三级中医堂全覆盖,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中医药服务。加强市中医医院三级甲等提升工程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暨孙思邈医院将于3月19日正式开诊,这里成为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康复、养生、保健于一体的陕西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中医药适宜技术现代化和推广的临床教学基地,为陕西乃至西部地区群众提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服务。
医养结合铜川模式初步形成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市政府印发了《铜川市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试点工作方案》,并依托铜川市职业病防治院探索医疗养老服务,目前,形成了“医疗、康复、养老、养生、保健、护理”六位一体的机构医养模式,推进医疗养老服务改革。目前,全市有养老机构10个、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0个、农村幸福院252个,实现了养老机构全覆盖。“机构示范带动、社区服务扩面、居家保障兜底、社会力量补充”的医养结合工作模式初步形成。
健康大数据格局形成
紧紧抓住全省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试点机遇,不断完善提升“政府一张屏、群众一张卡”卫生计生信息工作模式,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用卡环境改造工作正在推进。开展居民健康卡信息采集工作,采集健康信息682544人,采集率81%。全面拓展卫生计生信息化服务内涵,以居民健康卡为切入点,围绕诊疗、结算、公共卫生服务等功能,推进诊疗与健康管理服务系统融合。举办健康大数据应用知识培训,邀请西京医院副院长金霞等教授专家举办了“互联网+医疗健康”专题讲座。加强数字医疗对外交流合作,与英国谢菲尔德城市地区开展了数字医疗交流合作活动。
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加强
做好因病致贫返贫原因精准识别工作,建立了全市20164户因病致贫返贫人口数据库。全面实施贫困人口新农合大病保险,对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在二、三级医院住院新农合基本医疗和新农合大病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已为12230人(次)贫困人口就医多报销36.43万元,为46名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多报销5.50万元。二级以上医院开通了医疗服务“绿色通道”,设立扶贫病床200余张,13支医疗帮扶团队和若干个医疗帮扶小分队进村入户百余次,累计体检1万余人,义诊2.8万余人,免费发放家庭常用药品及慢性病治疗费共计20余万元。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