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让幼小的心灵不再孤单
本报见习记者 崔慧芬 张庆
女儿、妻子、妈妈,这是一位普通女性的家庭角色,而宁强县代家坝镇街民村二组村民刘艳芸,还多了一个身份——“代理妈妈”。阳春三月,寒意料峭。3月22日,记者坐在她家温暖的火炉旁,一边看她熟练地安排孩子们的午餐,一边听她娓娓讲述做留守儿童“代理妈妈”十年来的苦与乐。为留守她家的每个孩子过生日
今年43岁的刘艳芸说,2007年,她本想跟丈夫一起出门打工,但苦于上一年级的儿子无人照顾。当时她就想,肯定还有很多家长有她这种顾虑。如果可以在照顾自己孩子的同时,帮助其他家长解决这个后顾之忧,也不失为一件美事。自此,她便做了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她照顾的这些孩子,最小的3岁半,最大的也只有8岁,他们中50%都来自不健全的家庭。长期缺乏亲情呵护,这些孩子大都不自信,做事情小心翼翼格外敏感脆弱。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她费尽心血。给女孩儿扎起漂亮的小辫,给男孩子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每天都变着花样给他们调配营养膳食。每个小朋友过生日,她都会买来蛋糕和玩具,给他们做一大桌子好吃的,陪他们玩儿。每年春季和秋季,还会带孩子们去野炊,亲近大自然。来这儿的孩子渐渐变得活泼开朗、自信阳光。
高中毕业的她还是一位出色的家庭教师。二年级的健健刚来她家时,语文数学基本都不及格。她很着急,每天放学回来吃完饭,就手把手教他写字、识数、认颜色。经过半年的辅导,健健两门功课都上了90分。“孩子们都很聪明,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方法不对,只要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他们的进步都非常快。”她还为孩子们订阅了《漫画大王》《成语故事》《快乐阅读》等读物,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知识。
真心付出也换来了真心回报。“孩子们买了零食总不忘分享给我吃,我非常感动。这代表孩子有感恩的心!”她开心地说。
为“大家”成就了“小家”
“我一年年带的孩子们在不断变化,我的家人也在不断变化。”刘艳芸说,老公以前的性格严肃刻板,不大喜欢小孩。在和这些留守儿童们相处的过程中,他的性格慢慢发生了变化,变得爱说爱笑了,也有了耐心。他经常陪孩子们玩游戏,给他们修理破损的玩具,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他。现在,她和丈夫一起,为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天。每天放学回家,刘艳芸会先给其他孩子辅导作业,让自己的儿子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家里多了很多小朋友,妈妈的爱被分成了很多份,自己的玩具成为了公共玩具……这对儿子来说,是一件非常委屈的事情。儿子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还是蛮介意,失落地独自去学校上自习。面对儿子的无声抗议,她耐心开导。慢慢地,儿子理解了妈妈的不易,真心接纳了这些弟弟妹妹。“我首先得把儿子教育好,他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学习成绩都是其他孩子的榜样。”她说儿子学习成绩好,多才多艺,会吹葫芦丝和笛子,还会跳街舞,经常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担任主持人。在家里,儿子也很勤快,帮弟弟妹妹叠被子、刷鞋是常事。因为有儿子做榜样,她带的这些孩子也都特别懂事、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
由于场地和人力有限,她家最多只能接收14个孩子。有的家长情愿让孩子晚一年上学也要送这来。“这是多么大的一种信任呀!我现在跟家长都是朋友,几乎每天都给家长播报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他们还给我送了很多腊肉、猪蹄、时令蔬菜,一个学期的粮油都不用我自己买。”她欣慰而自豪地说。因为她家的真情付出,在2017年获选汉中市最美家庭。
希望社会各界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
十年来,维护好这个大家庭也遇到过许多辛酸。在这个家庭里,上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下有三四岁的孩子,有操不完的心,担不完的责任,心累多于身体的累。她都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但是家长们对她的信任和需求,又让她不能随便撂挑子。2010年在某地幼儿园发生砍人事件后,政府和教育机构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多次来她家检查,她也按要求办理了健康、食品安全等证件。这十年来,由于她的周到和细心,这个大家庭没有出现过任何安全事故。
她说,希望社会从各个方面给予留守儿童关注和支持。从她十来年“代理妈妈”的亲身经历,她觉得留守儿童特别缺乏关爱,一年才能见一次父母。别看他们白天笑嘻嘻的,晚上躺在床上,安静地听他们诉说,稚嫩的童音里满满都是对父母的思念。“我爱他们,可是很多他们缺乏的东西是我给不了的,我希望社会上能够给留守儿童多一些关注和帮助,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不再孤单。”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