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宝鸡】临水而立的金台石窟

2017-03-24 18:31  宝鸡日报  字号:T|T

总要有点山谷,一抹朝阳,有一条奔腾的河流,一座连绵的山脉,才是石窟的好所在。最妙便是刚刚立住了寻窟的脚,山谷中突然吐出白云一缕,扶摇直升,过了许久,遥望着天地相交处,一片黑暗中隐隐得见朱霞炫晃,那颜色变幻不定,或白或橙,不一会儿缓缓地血线四映,转瞬间太阳如一大赤盘从地下踊跃而出,突然把金子一般的光洒在了身旁的山壁上,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洞窟或明或暗,心中一喜,石窟大抵在此了。

这次找到的石窟,远没有这样的气势,路却十分难走。穿过硖石镇,淌过六川河,不能沿着笔直的公路走了,车一扭头,朝着一条弯曲的山间小路驶去。这条窄窄的小路崎岖无比,一边是深沟险壑,另一边是垂直的山壁,总感觉山石要将这小车推到沟壑里去才会满意。无奈,路的另一头,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刘底村。车绕着山一路盘旋,终于到了山脊之上,好不容易能透点气出来,受邀同行的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李强教授瞥了山色一眼,说:“既然叫刘底村,那村子该在底下,我们还要下去。”遇到行人,细细询问一下,正如李强所言,站在最高处向下望去,盘山路只有皮带宽窄,隐没在满山的绿色之中,像极了青衣的水袖,惹人爱。

相比刘底村,村民们更熟悉仙角寺村这个名字。正困惑于村中无人,一个村民从远处走了过来,背后是山,脚下是路,那一刻天地间好像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村民特热情,给我们指明了石窟的方向,用的仍旧是关中农村问路常常能听到的一句话:“你就一直走,走着走着就把你挡住了。”可能只有淳朴的地方,才存有不一样的石窟。

车到无路处,我们下车步行。一个突出的小山横亘在面前,李强一个踏步,绕了过去。“就是这里了,就是这里了。”刚被山石遮住了身子的李强,突然兴奋地喊了起来。

石窟保存完好的程度,出人意料。

一眼能看到的石窟有两个,一眼能看到的造像有三尊。石窟背西向东,雕刻在凌空突出的山尖之上,造像的脚下,是一条潺潺流水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甘甜如蜜。问了村民得知,这条河名曰寺沟河,听说以前水流很大,石窟凌空而凿,其实是因为河水冲走了窟下的山石。

是时候仔细欣赏一下了。

在西岸砂石质岩壁上,石窟高出寺沟河约15米,有石窟两座、造像5尊。石窟从北向南排列,北窟面宽约2.6米,高2.15米,进深1.73米,窟顶略带弧度,石窟距崖顶约4米,内有造像1尊,像高约1.6米,肩宽约0.6米,厚约0.4米,造像双手相扣,施禅定印,盘膝端坐于长条状台基上,台基长约3米,宽0.47米,高约0.5米,两侧各有直径约0.15米、深0.15米的柱洞一个;紧邻1号窟为圆雕佛造像,造像头挽螺髻,面容丰满,身着通肩袈裟,造像下端残损,像高约1.9米,肩宽0.95米,厚0.45米;南窟(2号窟)形制与北窟相类,规模较小,面宽2.15米,高约1.4米,进深约1.5米,窟顶呈拱形,内有一佛二弟子造像,主像高约1.3米,肩宽0.55米,两侧弟子高约1米。最引人注意的是,石窟顶部有暗色的残存,不知道是烟火的痕迹,还是曾经壁画的遗存。

除了两个石窟内的造像之外,两窟之间有高1.45-2.1米、深0.20-0.48米、间距0.45米的五棱边柱洞,有些棱角上已经长出了青苔,还有些许裂缝产生。李强推测,这可能是原石窟外木构件遗留。据我市考古队工作人员介绍,这两座石窟是宝鸡西部保存不多的石窟寺建筑之一。

不一会儿,日上三竿。我们离开刘底村,前往硖石镇另一个有石窟遗存的村落:何家坡村。到了何家坡村,村后的山上好几个洞,掩映在山上的树木草丛之中,刘底村石窟的精致美妙还在心中,此处更引人遐想,爬山。仍旧是李强一马当先,从几乎垂直的山坡上,抓着斜乱生长的树枝,辗转腾挪到一个看起来很像石窟的洞前。让人失望的是,这个洞就只是个洞而已。不要紧,与这个山洞相隔一条斜谷的另一处,还有三个山洞。在李强的带领下,我们分头向三个山洞进发。山壁太陡峭,爬山时根本无法辨别方向,无奈之下,只能留一人在山下河对岸替我们宏观把控方向,剩下的人在山上听她指挥。就这样,壁虎一样的三个人,在怪石嶙峋的山间左闪右躲,终于到了各自的目标前。有了前一次的经验,大家并不着急往山洞跟前走,先是叉着腰把气喘匀,把身上的土拂干净,才敢恭恭敬敬地往山洞里看去,心里还默默地祈祷着一定要有惊喜。

这几个山洞,是村民搬离后废弃已久的窑洞而已。

虽然不是石窟,但荒废的窑洞,证明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是好事。

从石窟里能看出什么来

陈 亮

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山体石质疏松,宝鸡残存的石窟大多风化严重。即便如此,我们依旧能够从中读出丰富的信息。

石窟大都分布在人烟稀少的高山深谷中,有时候我们会想不通,在有些车都跑不到的地方,古代人是怎么想起来在那些绝壁上开石窟的?其实呢,在宝鸡地区的考古工作中,这些石窟的附近都发现过宽大的古代道路遗迹。也就是说,石窟所在,都是曾经繁荣或者繁忙过的地方,只是随着交通格局的变化,渐渐沉寂。而石窟和造像鲜明的时代特点,为这些繁荣和繁忙标注了年代。

现存最系统最完整的石窟艺术代表,当然是敦煌。近百年来对敦煌学的研究,为石窟及造像艺术的时代特征,总结出最可靠的标准。同样的佛像,在不同的时代里被塑造成不同的形象,或肥美,或清秀,或华丽雍容,或简朴素雅,每一个时代不同审美,其实也是这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反映。用这样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去考量宝鸡现存的石窟,就可以去想象这些石窟刚刚被开凿的时候,当地会是一番怎样热闹的景象,再结合其他的历史资料,这些地方的兴衰便有了端倪。

抛开这些专业的知识,单纯从石窟艺术本身,我们也能获得审美的享受。在我们学过的中学历史、美术课本中,都提到过石窟艺术的造型之美。其实不需要有什么美术的训练,只要你面对这些哪怕是已经面目不清的造像,就能够体会到一种不同于现代的风貌,唤起你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传统文化是融入血脉的,只是在都市生活中,我们面对的都是现代科技营造的便捷和繁忙,几乎忘掉了自己属于一个独特而伟大的文明,这些来自古代的形象和气质,就像是打开文化基因库的钥匙,会让人一下子想起自己是这个文化的继承者,从而获得发自内心的自信和自豪。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组织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研讨活动

    2017-03-24 17:02阅读

    汉中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汉台分局关于拟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的公告

    2017-03-24 12:19阅读

    【商洛】柞水加快下梁新城建设

    2017-03-24 08:19阅读

    西安市第三十中学数学学科节拉开序幕

    2017-03-23 14:00阅读

    【铜川】迎国卫复审 耀州区在行动

    2017-03-23 08:29阅读

    【咸阳】杨卫时的“忧”与“喜”

    2017-03-22 14:09阅读

    西安市召开2017年药械化妆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会

    2017-03-22 09:14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