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李永恒,自创“333”模式,将农村警务工作做进民心
今年38岁的李永恒,年龄不大,但是却扎根长武农村,从事农村责任区民警工作17个年头。要想把警务工作做进村民心坎里,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得摸索出一套最亲民的方法才行。如今作为彭公派出所代教导员,说到自己的警务工作,李永恒说,自己还真有套自己的门道,那就是333,三进(进村组、进农户、进田间)、三心(热心、用心、真心)、三公(公平、公允、公正)。这些年,李永恒始终坚持自己的333工作模式,成为了群众心目中优秀的基层优秀民警。
学习一刻不放松,自编防范三字经
我在大学学的是法律专业,刚参加工作时,觉得自己的专业和公安工作应该很对口,可是当真正走到民警工作岗位上,发现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李永恒告诉记者,参加工作后,他深感自己无论是在法律知识,还是业务能力方面都与当前公安工作的需要差得很远。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他向单位、向同事借业务书籍,自己花钱买法律书学,并积极向领导和老民警请教,别的年轻人业余时间都会选择各种放松的活动,而李永恒就是抱着书本啃,很快,他的公安业务水平和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有了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能灵活运用,用到平时的工作中去。李永恒先后在洪家、彭公、相公派出所工作,在基层工作经常会与同事们探讨加强辖区治安工作的措施和办法,对于他所管辖的区域,每家每户的情况、重点人口、常住人口、暂住人口等情况,都了如指掌。针对有些村民法律意识淡薄、迷信诈骗和入室盗窃等可防性案件的发案特点,他还编写印制了以防盗、防抢、防骗、防火为主要内容的安全防范三字经,张贴于群众家门口、交通要道等处,时刻提醒村民加强防范。针对辖区大家畜养殖户较多的情况,他上门与养殖户促膝谈心,讲解防范知识,督促落实防范措施。
家家户户留下他的警民联系卡,有事他就到
由于李永恒长期坚持进村组、进农户、进田间了解社情民意,他还每进一户村民家中,就留下一张印有自己联系方式、地址的警民联系卡,并叮嘱村民,只要有事,不管是难事、急事还是烦心事,只要打电话,他一定会尽快赶到。
多亏了李警官,没有他的帮忙,女儿都没办法顺利上学。说起李永恒,相公村曹栓桂满口感激。原来,2014年时,眼看自己女儿就要上高中,可是16岁的女儿还没有户口,原来,这个女儿其实是曹栓桂姐姐的,因为,孩子一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她才接过来抚养,可是孩子户口一直没有解决。走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后,李永恒立即联系镇、村政府,多方协调为曹拴桂办理了领养手续,顺利为曹花梅报上了户口,并将户口本送到了曹拴桂的手中。与此同时,针对曹拴桂家庭比较贫困,他又联系村上与镇政府,为其联系了福利资助,自己出钱为曹花梅办理了身份证,解决了曹拴桂的燃眉之急。而这样及时为村民解决难事急事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困难群众事始终放心间,他是最温暖的民警
在平时工作中,李永恒最关注困难群众,对家庭遭遇不幸、生活特别困难的群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扶和关爱,用热心、用心、真心温暖了一方群众。
芋元乡柳沟村村民杨牛子,年逾六旬、家境贫困、生计艰难,家中年幼的女儿生活不能自理,而妻子患精神病于数年前去世,留下父女两人相依为命。由于女儿未报户口,涉及国家福利院救助的政策无法申请。李永恒了解到此情况后,立即上门为其女补报户口,同时联系县福利院对其女儿给予救助照料。此后,他每月还不定期给老汉置办生活用品、帮助老人干家务,减轻老人负担,照顾老人直至去世。2014年4月15日,他带领责任区民警在下乡走访中,了解到相公镇芋元社区东咀村85岁高龄老人李允乾因患病无法行走,直至现在也未能及时办领二代身份证。立即开车前往李允乾老人家中将老人接至所内,为李允乾老人办理身份证,并安排责任区民警将李允乾老人的身份证办理取回后送往家中。李允乾老人激动的说:新社会就是好,人民警察就是好,这是我患病7年来第一次离开家门。
李永恒在同事眼中是一个优秀的基层民警,但是在村民眼中,他却是一个非常温暖的人,17年如一日,奔波在基层一线,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用自己的真情诠释警民鱼水情的含义,始终把群众满意当做工作追求的目标,用自己的真情构筑了和谐的警民关系。
本报记者 马沅聪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