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帮助消除不良情绪 激发增强脱贫信心
赵引英,今年72岁,渭滨区石鼓镇甘沟村人,老伴去世多年。由于家庭贫困,40多岁的儿子至今未婚,母子俩相依为命。去年4月,儿子赵碎财在外打工时,骑摩托不慎摔伤胳膊,后在家养伤。伤病治愈不久,赵碎财在家中换灯绳时,不慎从梯子上摔下,颈椎受损,导致半身不遂,先后花了十多万元,这让原本不宽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好在赵碎财参加了大病救助和合疗,报销了大部分的费用,但还有部分费用得自己承担。母子俩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
这是近日记者在基层采访时了解到的情况。赵碎财丧失劳动能力,没有办法使家庭增加收入、改善条件,反而这一家的人财物都要围绕他治病。其实,在我市农村,像这种因病致贫的家庭还有很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当前社会救助面临的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当前脱贫攻坚战中艰巨的任务。那么,就赵引英的家庭情况而言,怎样在帮助她家脱贫的同时,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让其看到生活的希望,早日摆脱困境?为此,记者采访了心理专家。宝鸡悦上心理工作室首席心理咨询师范晓悦:
赵家发生的事件在心理学上称“叠加性压力事件”,家庭成员都有重大性打击,在心理上会产生烦恼、悲观、焦虑、愤怒、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未来的生活会继续因病困扰,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针对以上因病致贫的家庭,给出三点建议:一是注重情绪疏导。有句话是“倾听中有医治”,扶贫干部对他们进行日常探视时,要耐心了解赵家的生活近况、身体状况及诉求,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及时化解郁积在母子俩内心的苦痛,疏导宣泄情绪。二是多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帮助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多走访慰问,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帮助他们对未来生活树立信心,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三是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家庭成员、亲友之间相互陪伴、鼓励,共同战胜困难。扶贫干部尽量给母子俩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接触有类似遭遇的人,一起走出困境,分享心得等。
(本报记者石宝军
采写、整理)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