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今日起又限行 相关部门表示目前机动车不会限购(2)
网友声音
按要求应提高公交、地铁运力
网友:希望能尽快落实
针对本次限行,有网友表示部分支持,他们认为,政府限行的同时也应该考虑改善目前公共交通的情况。目前很多市民仍无法达到出门就能乘坐公交、地铁,不少人更需要步行很远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也是西安摩的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昨日,记者随机采访多名西安市民发表对限行的看法,其中绝大部分需要乘坐公交出行的市民均反对限行,“天气逐渐变冷,不像夏天还可以骑电动车,限行后公交、地铁更难乘坐了,”而另一部分反对者主要是早上要开车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才刚取消限行几天,就又开始限了。”这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共交通的不足。
去年11月冬防期机动车尾号限行开始后,华商报曾派出8路记者,先后体验了公交、地铁、共享单车等混合出行线路。通过体验总结出四大问题:
1、城内早晚高峰公共交通非常拥挤,过了高峰期相对宽松;
2、热点线路公交车发车时间间隔长,乘客等候时间过长;
3、二环内乘公共交通比较便捷,三环外乘客普遍乘车难;
4、偏远郊区公交车未覆盖或运力不足,居民靠小中巴和黑车出行。
据了解,本次限行实施后,要求市交通运输部门要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提高公交、地铁运力和服务水平,解决和创新市民喜爱的绿色出行方式,科学设置公共自行车站点并合理投放,最大限度满足市民需求。网友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落实这一要求。
网友质疑
此次限行主要目的是缓堵
新能源车是否也该限行?
有网友注意到,在本次限行通告中的限行目的“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排在了“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之前,这与之前几次限行通告有所不同,再加上近期并未出现污染天气,因此这被网友理解为此次限行的主要目的为“缓堵”。
对此,有网友提出质疑,在冬防期限行期间新能源汽车不限行可以理解,但现在常态化限行主要目的是缓堵,新能源汽车也要限行才公平合理。并且,目前西安并未限购,限行很可能导致不少人购买新能源车,那么即便以后西安实行全年常态化限行,也会因新能源车的大幅增加无法达到“缓堵”的目的。
据了解,目前新能源汽车在西安除不限行外,还享受可以走公交车道、在机动车停放服务中心管辖的公共停车场(点)停放2小时以内免费等,相关部门鼓励市民使用新能源汽车,除小型汽车外今后还会发展新能源渣土车等大型汽车。
至于今后新能源汽车会不会列入限行范围内,相关部门没有给出明确答复。
记者 张成龙
常态化限行需有相匹配的配套措施
当既定的夏防期限行快要结束时,坊间纷纷猜测新一轮限行何时开始。如今,靴子已经落地——10月5日晚,西安市政府发布消息称,从10月8日至11月14日,西安延续实施夏防期尾号限行措施。本次限行与之前限行措施基本相同,还与上一轮实现无缝衔接!
2016年11月3日,西安首次出台限行措施。彼时,人们一边吐槽一边适应,随着意识到限行措施已然不可避免,公众逐渐倾向于与其“看天行事”临时限行,莫如常态化限行来得更省心些。于是,2017年11月20日,西安开始实施常态化限行。这次常态化限行设定了明确的起止日期,几乎与供暖季同步,恰好是一年当中雾霾最为严重的时间段。值得注意的是,冬防期限行结束不久,夏防期限行就不约而至。单从时间上看,尽管冬防期和夏防期尚未实现无缝对接,但不可否认的是,2018年全年绝大部分时间其实都已在限行之内了。
从2016年冬季首次实施限行,到2018年接近全年限行,短短两年之间,限行时间逐渐在延长,全年常态化限行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犹记得去年夏天,有关限行时间、限行区域、限行规定、不受限车辆等规定是否合理、可行,这些还都是西安拟启动常态化限行的听证内容,而如今,市民已经习惯了限行,限行政策同时也在实施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以及亟待改进的短板。
是的。当常态化限行已经基本实现全年全覆盖,那么,有必要回到当初争论的原点,重新省思和廓清限行的目的和意义,从而避免滑入麻木与习惯之中。比如,限行,到底是为了治污减霾还是为了缓堵保畅?特别是,限行的配套措施是否跟上了?这些问题不可含糊不清。
实际上,媒体梳理过限行后市民所面临着的各种“出行难”。换句话说,限行是治标,发展公共交通才是治本,常态化限行,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配套措施的伴行。
裴亮 杨鹏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