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为本打造好山好水好风光
——市政协委员热议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张绚丽
去年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
在此背景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犹如今年这火热的天气,成为当下最热门的经济业态。
什么是休闲农业?我市当前的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如何?主要存在哪些短板?如何进行有效破解?近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的部分委员在对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行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发起热议,共同探寻我市休闲农业今后的发展之路。定义什么是休闲农业?
所谓休闲农业,就是综合利用农村的资源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家生活等,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体验等多项需求的农业经营活动。它是一种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镇市民为对象,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一言以蔽之,就是一种“以农为本,创造新价值”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
现状依托区位优势乡村休闲旅游新格局初步成形
我市地处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现已成为全省和国家生产布局中初具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在农业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和发展潜力日渐显现。
近年来,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区域优势,我市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精品——
依托渭北优质苹果产业带、中部优质酥梨和中早熟特色水果产业带、渭河沿线设施时令水果及瓜菜产业带,建成了临渭渭北葡萄产业园、澄城郭家庄樱桃人家、白水富卓苹果人家、合阳清水莲菜种植园等一批农业产业带动型休闲农业精品点。
依托华山景区、沙苑风景区、洽川黄河湿地、历史人文景区、少华山自然风景区等旅游景点,形成了华阴瓮峪古道山庄、天和园山庄、合阳洽川温泉度假村等一批生态环境和名胜景观带动型休闲农业精品点。
依托传统手工艺,形成了富平陶艺、华县龙凤皮影、蒲城麦秆画、华州粮食画等一批乡土文化带动型休闲农业精品点,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
依托当地资源和农特产业优势,建成了富平“国际陶艺”“御果园”“中华郡”“石坊苑”等众多集饮食、观光、娱乐、休闲一体的生态乐园。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古潼关观光游”“历史文化体验游”“黄渭河湿地度假游”“生态美食休闲游”“农业观光体验游”等精品旅游线路,逐步形成乡村休闲旅游新格局。
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休闲农家明星村2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全市规模化休闲农家、农庄、休闲观光农业园1459家,从业人数2.9万人,年接待游客1380万人次,营业收入9.5亿元,带动人均增收1.6万元。
短板知名度不高文化内涵不够许多东西尚需“深挖”
“我市休闲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有关委员指出,虽然目前我市休闲农业发展来势较好,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品牌意识不够、文化内涵不足、带动周边农户共享共建愿望不够强烈等。
除此之外,一些园区标准化生产体系还不完善,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简单地把商标注册等同于品牌建设,不能充分发挥优质产品的市场优势;休闲农业发展规模小、档次低、品牌单一,而高品位、高档次的少,多数设施简单、内容不够丰富,生态、文化内涵不够,知名度不高;多数休闲农业企业设施不完善,经营管理滞后,运作程序、经销模式、服务接待有待提高。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单靠每年中省项目扶持资金,后劲不足。
也有委员指出,我市休闲农业经营企业虽然不少,但没有形成发展合力。另外,从产业建设看,开发深度不够,参与性不强,缺乏创意和特色,经营模式雷同,部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可持续性,文化特色不明显,缺少内涵;从经营主体看,小部分为乡村基层干部或者经济实力相对较好的致富带头人,而大部分是外来投资人和外来资本进行经营,本地群众参与度低,置身事外,没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建议抓住农户连利连心才能走得更远
“一定要发挥农户的主导作用。”市政协委员陈根许认为,渭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明显不足,目前还处于产业发展的低端,主要是以农家乐餐饮和采摘方式为主,吸引的游客群体有限。他建议我市可以学习台湾农民协会,扶持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民合作社,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资金、技术和项目等优势,同时要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条件,不断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把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有机结合,积极发展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有特色,有差异,还要能赚钱。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最终是要让当地百姓从旅游发展中受益。”市政协委员陈广全认为,随着旅游经济的热潮袭来,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乡村旅游逐渐成为热点议题。我市是农业大市,所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举足轻重的产业形态,一旦发展起来,势必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促进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所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不能花钱赚吆喝,只有不断讲求投入产出比率,有了经济效益,才能长效发展。”
“当今人们的休闲旅游需求日趋强烈,而且已不满足于单一的农家乐、观光、采摘等休闲农业体验模式,需求日趋多元化。”市政协委员丁雅莉认为,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前结合不到位,不融合,许多休闲旅游项目单一,缺乏吸引力,文化功能等软实力有待加强,一些特色农产品销售缺乏机制,因此她建议相关部门合理挖掘多元化功能,科学开发旅游产品,实现农旅深度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
市政协委员陈雅丽建议,我市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和旅游资源禀赋,突出特色,避免大众化、同质化,同时要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不断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进而提升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
“渭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我市的休闲农业必须紧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主体产业,做好规划和产品设计。”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王俊杰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要创新思维、科学编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的规划,在考虑市场的前提下,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切忌人云亦云,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相统一,逐步实现我市“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强村富农目标。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