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为 提质增效 全力打造新型工业聚集地
(记者崔晓怡)建设新型工业聚集地是建设“三地一中心”的关键和核心。近日,在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喜迎党的十九大,建设‘三地一中心’,奋力实现追赶超越”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市工信局副局长孟宪宗就近年来我市推进工业现代化,全力打造“新型工业聚集地”工作情况作新闻发布。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和要求,我市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目标,围绕工业稳中有为、提质增效的发展战略,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推进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已成为提升全市经济总量的重要支撑。主要表现在:
——工业总体实力持续增强。截至目前,全市初步建立了涉及35个行业大类,100多个行业小类,以有色冶炼业、能源工业、食品工业、化工工业、装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服装工业和医药制造业为主导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
——主导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有色冶金、能源、食品、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等六大主导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6.6%,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显成效。经过培育和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和三维制造(3D打印)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形成了高新区沃特玛新能源汽车电池、天臣新能源、星美科技、陕西拓日新能源、西安重装渭南光电、大荔德飞新能源等一批骨干企业。大荔同济等光伏项目、潼关中广核风电等一批风能项目正在布局建设。
——骨干企业主体作用日益增强。全市520户规模以上企业中,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77户,50亿元以上的企业4户,10亿元级企业1户。龙门钢铁、金钼集团、中冶陕压、拓日新能、陕富面业等100亿元重点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行业龙头。金钼股份、黑猫焦化、红星乳业、恒田化工等4户企业成功上市。域内两大有色冶金集团、三大矿务局、四大电厂、五大煤化工企业,初步形成了大集团引领的工业发展格局。
——工业园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市已建成开发区工业园区20个,其中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经开区6个。全市入园企业累计达到1134户,已投产企业889户,营业收入达到2073亿元,实交税金69.73亿元,吸纳社会就业人员19.2万人,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工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新动能加速形成。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各级持续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新型装备、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在全国占有一席之位。
(下转第二版)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