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产业拔穷根——记眉县常兴镇祁家村驻村第一书记侯军平
本报记者郑晔
离家6公里,仅仅8分钟的车程,然而,自打2015年8月当上眉县常兴镇祁家村第一书记,侯军平就把家安在了村里,把心思全都用在了扶贫工作中。他带领群众搞基础设施建设、抓产业扶贫项目,让一个软弱涣散村变得生机勃勃,模样大变。
回顾两年来干的工作,眉县水利局干部侯军平搓着手连连说:“这些成绩都是大家共同努力取得的。”
硬化道路改造机井铺暗管
祁家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540多户人,却被西宝中线、西宝高速、陇海铁路、渭惠渠“拦腰”分开,耕地面积少,和渭河以南的村子比,经济作物更是少之又少,村民大多以外出务工为主。由于凝聚力差,2015年,在全县基层党支部评比中,祁家村党支部被评为“软弱涣散党支部”。
来祁家村当了第一书记后,侯军平决心带领村民,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彻底改变村子面貌。长期以来,祁家村人守着渭惠渠浇不了庄稼,守着高速路却难到地头,存在灌溉难、行路难问题。作为水利人,侯军平利用本职优势,积极为村里争取项目。他积极与县农发办联系,把祁家村列入2016年眉县农业综合项目计划中,先后为村里硬化生产道路1300米,改造农灌机井12眼,更换水泵11套,铺设低压暗管5900米。他又多次邀请县水利局领导和技术人员实地勘察,把祁家村列入省级小型农田水利灌溉项目,为村里新打了一眼深机井。
短短两年时间,困扰村民多年的问题迎刃而解,村里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村里发展猕猴桃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祁家村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
渭惠渠架起两座便桥
侯军平深知,要干好村里的工作,先要把村民当家人。尽管离县城的家很近,但他总是泡在村里。他说,农民可没有上下班,要想和村民交朋友,一定不要当“上班书记”,而要当群众的知心人。
侯军平在与村民聊天中得知,多年来,由于三、四组电压低、负荷小,群众连电磁炉都不敢用,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针对这一问题,侯军平多次与镇电管站联系,电管站同意给村里增设一台变压器,但费用得3万多元。村里拿不出这笔钱,侯军平又多方联系,与县电力部门领导协商,最终电力部门予以照顾,费用压缩到1万出头,以最少的投资解决了村民的实际困难。
祁家村一、二组住在渭惠渠以北,耕地却在渭惠渠以南,渠上原有的便桥由于年久失修,成为危桥。得知宝鸡峡管理局实施渠道硬化工程,侯军平没事就去设在村委会的项目指挥部转悠,找机会套近乎,在他的软磨硬泡下,项目部向上级汇报,同意在渭惠渠祁家村段增加投资100万元,架设两座便桥,桥修成后,村民们高兴地放起了鞭炮。
找准扶贫产业拔穷根
在祁家村的两年中,侯军平不仅想着村民物质上的提升,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从精神上让村民们都“富裕”起来。
祁家村一组的张玉俊今年47岁,丈夫和她身体都有病,两个孩子还在上学,一家人没有固定收入,一说起自己家里的事,张玉俊常抹眼泪。侯军平多方联系,帮张玉俊在镇上的织布厂找了份工作,有了工作,张玉俊的脸上笑容也多了起来。这几天,她正请来工匠给她家盖房子,看着新房子一天一个样,张玉俊一家有了盼头。
扶贫不能只看眼前,而要看长远,只有找准扶贫产业才能拔掉穷“根”。祁家村经济作物少,贫困户脱贫缺乏源头动力,侯军平请来县农业局专家,勘测土壤、水质,找出猕猴桃适生区,再请来农技人员,手把手教农民掌握猕猴桃种植技术。在侯军平的动员引导下,2016年,祁家村共栽植猕猴桃870亩,其中贫困户栽植340亩,看着长势喜人的猕猴桃树,侯军平充满信心地说:“不出两年,猕猴桃就会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金果子!”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