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以深化改革推进科技创新
(通讯员 张冬)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科技改革的决策部署,围绕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示范城市目标,重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强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市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问题,破解科技经济结合“最后一公里”难题。目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促进转型发展和建设“四个铜川”有力支撑。
一是注重政策设计,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2015年,我市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年度重点任务来抓,根据国家《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陕西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成立调研小组,对全市科技创新、传统产业提升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等进行综合调研,结合制定全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铜川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实施方案》,经铜川市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2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16年正式印发。本《实施方案》从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和金融民生结合、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政策设计,体现了铜川特色,针对性、操作性、创新性较强,“干货硬料”多。《实施方案》印发宣贯后,社会反响热烈,激发了科技界创新激情,全市科技创新活动趋于活跃。高新技术企业由2家增加到4家。经国家统计局和省统计局审核反馈,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增长220.3%,标志我市规上工业科技研发能力显著增强。
二是推进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集聚。高等院校少、科技资源禀赋不足是我市科技创新的一块短板。我市把开展产学研合作作为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抓手,与省内外26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实施了一批产学研创新项目,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铜川集聚。今年4月,市政府与省教育厅、科技厅召开支持铜川转型发展对接会,签订了支持铜川转型发展合作协议,成立了陕西省中药资源协同创新中心铜川分中心和孙思邈中医研究院,省内17所高校、科研院所带着近百项科技成果与铜川市进行对接,在环境治理、人才培养孵化、农村电子商务等领域,引进科技成果15项,共建研发中心3个,合作实施重点科技项目20项。全市各工业园区积极引进科技创新型企业,吸纳高校、科研院所带资金、带项目、带人才,在园区干事创业,建成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2个,现代农业蓬勃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新区核心区域高新技术产业聚合效应明显,正在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着力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铜川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有序推进。
三是以建设铜川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为龙头,形成铜川特点的科技创新平台。按照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铜川经济深度转型的思路,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我市组建铜川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若干个适合铜川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技术研究所和“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一个龙头辐射带动多个研发平台”的“众星捧月”格局。产业技术研究院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内部汇集产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培育、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等创新链功能,促进科技经济结合、科技金融结合、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收益共享。目前,我市已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院校达成共建产研所意向。全市其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快速发展,葛均波院士工作站落户铜川,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6个、省、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3个、市级技术研发中心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专家工作室1个。
四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科技型企业培育加快发展。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设,落实促进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的政策措施,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完善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创客空间、星创天地、创业社区、创新工场、微型企业孵化园、科技孵化器、商贸企业聚集区等小微企业创业基地。2016年,中小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居多,全市中小型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同比增长229.4%,私营企业内部研发经费支出增长509.4%,非公经济企业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增长385.5%。全市发展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5家,培育了陕西东铭车辆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方舟制药有限公司、陕西大秦铝业有限公司、陕西大匠农科产业集团等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
五是强化市场、应用导向,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设立总额为1亿元的铜川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及产业化。允许财政科技资金资助形成的科技成果,除涉及国家安全、秘密、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外,归研发企业、研发团队所有,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无需政府部门审批。对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列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新产品计划或其他相关科技计划、投向市场的首台首套产品,尤其是重大技术装备,给予一定成果转化后补助。鼓励企业、园区主动承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高新技术成果,对在我市转化的科技成果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给予其技术合同交易额的20%、不超过20万元的后补助或贴息。鼓励科技人员投身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扩大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和收益比例,允许自主转化、招拍转化等不同转化形式,将科技成果转化、转让收益的80%以上归属研发团队所有。近几年,我市转化应用重大科技成果项目76项,开发新产品73项,申报国家专利11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6亿余元,带动企业投资7.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成功解决了制约我市中医药产业、陶瓷产业、蛋鸡养殖产业、装备制造业、果业等支柱产业技术难题44项,推进了铜川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六是强化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制定了加强人才引进及培养的政策,为我市引进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和创新团队,并在科技立项、平台建设、创业投资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制定了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对经同意离岗在铜川转化科技成果或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在职科技人员,在6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待遇,6年内要求返回原单位的,可按原职级待遇安排工作。提高对科技人才及成果奖励,将铜川市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提高至30万元,一等奖至5万元,二等奖至3万元,三等奖至2万元,对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和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含二等奖)以上的项目,市上按国家奖和省奖奖金金额1∶1配套奖励,这些政策措施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