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智障患者寻亲寻家的铜川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铜川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救助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确保了救助管理机制运转规范化,强化队伍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培养了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救助管理工作队伍等措施,全面提升了救助管理工作水平,特别是为精神智障患者寻亲寻家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寻亲寻家难点分析
发现难: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精神智障患者来源于全国各地,流动生活方式多样,白天无目的四处游荡,夜晚就地露宿,巡查难以发现。
甄别难: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精神智障患者来源广,跨省,跨地区、县,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个人信息和家庭情况说不清道不明,甚至东拉西扯胡言乱语。
安置难:流浪乞讨的精神病患者由于不能提供身份信息、家庭信息,救助站不能及时救助其返乡,供养机构如养老院、敬老院不愿接受供养。
协查信息落实难:有的患者的亲属以及所属的村、乡镇把精神病患者视为“包袱”,当基层民政局,救助站调查落实协查信息时不予配合,“没有这个人”“从来没见过”“你们弄错了”等寥寥数语使查询落实工作陷入困境。
返乡难:救助的精神病患者个人信息、家庭信息一旦落实查清,部分患者家庭、亲属甚至所在的村乡镇,不愿接收,不愿承担监护责任和社会责任。
二、寻亲寻家的有效途径
铜川市救助管理站有38名精神智障患者长期滞留并被送往医疗机构治疗托养,在他们中间被救助的治疗托养时间最长的有3年之久,最短的也有半年之久;年龄最大的约70岁,最小的约15岁,截止今年8月31日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在相关救助站,县乡民政局、民政所、公安派出所的大力协助下,有24名精神智障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逐一查清落实分别被护送回家,护送转站返乡,占长期滞留治疗托养总人数的63%。如何让精神智障患者有家可归有亲可依,我们进行了探索:
高度重视,措施得力,工作创新,是搞好寻亲寻家工作的首要条件,内在因素。一是把寻亲寻家列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设立专人从事寻亲寻家工作,站长亲自抓并。二是建立精神病患者治疗情况巡查制度,精神病患者访谈制度,随时掌握精神智障患者治疗恢复情况,通过多次与患者沟通、交流、从残缺不全的个人信息、家庭信息中捕捉和提炼出最有可能最为真实的有用信息。三是将全国各地市、县区救助站,县区民政局的联系方式一一列出打印成册,便于查询。四是把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有爱心、仁心、善心,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坚韧不拔、思维慎密、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高素质工作人员放在寻亲寻家的岗位上。
服务竞争促进医疗机构助力寻家寻亲。精神智障患者由于神智长期或间歇处于混乱状态,他们的治疗、恢复、康复则取决于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医护人员的医术及社会责任心。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救助服务寻亲寻家服务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医疗机构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医疗效果增强了社会责任心,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我们引入医疗服务竞争机构,使长期滞留的精神智障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取得了成效。
三、寻亲寻家工作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对精神智障患者的救助工作救助管理机构一直坚持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帮助这类弱势中的弱势群体回归家庭与家人团聚,不仅体现了人本精神,而且保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要搞好这项工作并非易事,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专职从事寻亲寻家工作的救助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及扎实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不畏艰难、坚韧不拔、勇于担当吃苦的开拓精神。
2.与精神智障患者的沟通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讲究方式方法,特别是对其每次提供的信息,认真梳理,去伪存真。
3.请求相关单位协查落实信息应尽可能多的提供精神智障患者的个人信息、家庭信息、亲属信息、所属地信息,以便查询落实。
4.在查户籍信息时尽可能将一次信息情况查清。有的精神智障患者离家出走时间较长,长期无音讯,户籍被注销,现有户籍信息中没有其信息,应当查户籍档案,包括将注销户籍档案、户籍迁移档案、死亡销户档案,不仅要查精神智障患者个人还可以查其提供的亲属名单的户籍档案。
5.在查询落实的工作要注意证据的提取,如将录音、录像、拍照、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村组及基层公安所出具的证明案,音像资料照片、书证等均应妥善保存以备查。救助管理工作特别是帮助精神智障患者寻亲寻家是党和国家关心弱势群体,保障其基本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具有长远和现实意义,尽管在寻亲寻家工作上整体进度较慢,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积极探索,寻亲寻家工作定能取得更大成绩,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
(作者系铜川市救助管理站主任 韩延成)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