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头(2)
葫芦头历史
一、得名
葫芦头泡馍历史悠久。最早为唐代京城美食,至今仍是西安城内有名的风味食品。早在唐代,京城长安(今西安市)有一种名叫“煎白肠”的食品出售,是用猪肠肚做的,食者寥寥无几。相传,祖籍京兆原(陕西耀县)的唐代名医孙思邈(人们称为药王),他的医学造诣很高,有许多医学专著,并对饮食医疗很有研究,其中的《千金食治》就是他的食疗专著。一天,他在京都长安一家专卖猪杂碎的小店里偶吃“煎白肠”,端起碗刚吃几口,便觉得有一股骚腥味直冲鼻端,嘴里油腻腻的,很不是滋味,问及店主,才知是制作无方。孙思邈向店主说道:“肠属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属土,居中,为补中益气、养身之本。物虽好,但调制不当,也是枉然矣”。于是,他从随身携带的药葫芦里取出西大香、上元桂、汉阴椒等芳香健胃且能解腥去腻之药物,连同药葫芦一起赠给店主。店主将这些香料药物放入锅中,果然香气四溢,其味大增。这家小店从此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店家不忘医圣指点之恩,将药葫芦悬挂门首,并将所卖“煎白肠”改名为“葫芦头”。
二、春发生
时光流逝,历经沧桑。及至清末,西安街头已有不少卖“葫芦头”的饭馆。民国十二年(1923年),原猪肉店小掌柜何乐义也挑担经营“葫芦头”。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他在唐代“葫芦头”的基础上,锐意改进,在选料上精益求精,操作上十分考究。当时屠宰坊的猪大肠按部位分为:大肠头、“一根葱”、葫芦头、大肠4种。大肠头是猪直肠,肥厚油腻;葫芦头是大肠与小肠相连接处约1尺长(33厘米)的肥肠,其形粗大状如葫芦,肥而不腻。何东义只选葫芦头和大肠头,配以猪肚、白肉、鸡肉、骨头汤,精工细作,烹制而成。其味肥嫩鲜美而不腻,成为独树一帜、遐迩闻名的风味食品。由于生意兴隆,便在西安南广济街开设了专营“葫芦头泡馍”小店。当时一位山西籍的美食家来店食后,大加赞赏,遂借大诗人杜甫《春夜喜雨》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之意,给这个小店取名“春发生”。此后,名声远播,食者甚众,天长日久,“春发生”葫芦头泡馍馆成为誉满大西北和全国的名店,至今盛名不衰。

三、治病
说来有趣。1935年前后,张学良的东北军调到西安后,战士因水土不服,饮食差异,腹泻、感冒、腰酸腿痛等疾病不时增多。后来,有病战士不想吃军营里的“大锅饭”,到“春发生”吃葫芦头开开口味,不料吃后顿觉精神爽适,食欲大增,腹泻、感冒反而治好了。实际上这其中有中医“以脏补脏”的食疗理论。张学良将军发现此事后,命令军营厨师仿做“葫芦头泡馍”,并列为“病号饭”。可是军营里做出的葫芦头,既不好吃也不能治病。后来,军部研究,每天发20份“病号饭”牌子,通知“春发生”泡馍馆优先照顾。
发展现状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创新,春发生葫芦头已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陕西人都知道“春发生葫芦头泡馍”,全国遍地都有极具中国特色的模仿店,什么“春再来”、“又一生”、“春去来”等等。但是如果有外地朋友点名要吃葫芦头,还是建议到最正宗的南远门春发生葫芦头总店。现代的葫芦头泡馍是在唐朝的“葫芦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的葫芦头泡馍已由单一的品种发展到海参葫芦头、鱿鱼葫芦头、鸡片葫芦头、大肉葫芦头四种。葫芦头已经有了很多创新品种,海味、鱿鱼、鸡片、猪肉、特制、双宝、砂锅、火锅葫芦头等等,在原先的基础上又新研制出了砂锅葫芦头、火锅葫芦头,形成了一套葫芦头系列品种。西安人夸奖葫芦头的美味说:“提起葫芦头,嘴角涎水流”。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