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从食器到刑具 从礼器到展物 ——探寻龙纹五耳鼎背后的故事

2011-05-22 14:50  兵马俑在线  字号:T|T

龙纹五耳鼎。(记者 李福民 摄)

■记者 李晶

一件浑厚且华美的青铜器,记录了一段久远的历史;一尊庄重且神秘的大圆鼎,曾与国家的政权息息相关。让我们随着长安塔上的国宝龙纹五耳鼎,走进三足“鼎”器曾经历过的纷繁历史。

这件龙纹五耳鼎虽是最寻常的圆形造型,却也是目前已发现的西周青铜鼎中最大的一件。此鼎呈垂腹形,三只粗壮的“蹄形” 鼎足力撑敦实、浑圆的器身。在鼎足相应部位有三只环状耳,鼎沿壁上有两只立耳,共计五耳,大鼎因此得名并当仁不让地成为鼎中风格独具的旷世之作。鼎器庞大的腰腹上饰有龙形饕餮立体纹样,足部饰兽面纹,主纹和地纹结合巧妙。可以说,大鼎既保留着部分殷商后期的装饰风格,又兼具西周初年器形的清新风貌,属于较有代表性的过渡形制——从鼎足形状看,从最初的尖锥足、圆柱足,呈现逐渐向兽蹄足过渡的趋向;饕餮纹饰从最初的狞厉、诡异之感逐渐变得平和庄重,整个器形也从实用型向审美型趋变。

“鼎”这个在甲骨文中就有的古老文字,本义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大锅饭”一词是否和鼎曾作为炊具的用途有着某种渊源,这无从考证。虽然《史记》或是《左传》在具体记述上不尽相同,但是鼎器曾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在这一点上,两部史书却毫无分歧。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此后,夏商周三代奉为王权的象征。商代对鼎的使用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到了东周,因礼崩乐坏,周天子式微,各诸侯国觊觎王权。楚庄王内修政治、励志改革,国力逐渐强胜,曾于公园前7世纪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该典故一方面记录了楚王对王权的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鼎已渐失其作为“国之重器”的政治价值。至此,“问鼎”、“鼎革”、 “定鼎”等词汇的含义便不言自明了。

鼎器一般是三足两耳,看到其形制便会明白“三足鼎立”的含义;获知其曾是调和五味的蒸煮炊具,便不难理解“义兵鼎沸”一词的深意;语出唐朝杜牧《阿房宫赋》的“鼎铛玉石” 一词,意为“以鼎为铁锅,以玉为劣石”;“钟鸣鼎食之家”一词语出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意为列鼎而食,与前者一样均是用以形容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可见,随着朝代的更替,“鼎”已逐步成为显富露贵的一种贵器珍品,而非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再也与江山社稷没有了任何瓜葛。从食器、礼器到化身贵器,进而成为玻璃柜中的展品;从实用炊具到王权象征、财富象征、再到集历史、工艺之美的藏品……3千余年之后,这个锈迹斑斑大鼎平和自若地伫立在展馆里,供子孙后代瞻仰、研究。谁曾想到,它巨大的鼎腹不仅烹煮过美食珍馐,还曾充当过统治者烹人的刑具。在它的鼎鼎大名背后,还有太多讲不完的秘事、道不完的沧桑。仅就其腰腹部的龙形纹样的来历、演变,便足以滋养出一批以此为终生事业的专家了。又有谁能令它开口吐露真言,复原它曾亲历的风云骤变、看倦的王权更替?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信阳老党员重走长征路 沿途了解长征史提供农业信息 赞西安整洁

    2011-05-14 12:59阅读

    周光召参观世园会时表示 倡导绿色生态理念充分展示地域文化特色

    2011-05-10 09:06阅读

    我市贫困户获赠1300张世园门票

    2011-04-30 11:42阅读

    爱心让世园更美丽

    2011-04-23 09:02阅读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文明礼仪全攻略

    2011-04-14 08:47阅读

    迎世园西安市民行为规范

    2011-03-31 10:18阅读

    引领低碳技术 西安企业亮绝活

    2011-03-17 10:40阅读

    映象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