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全纪实
昨夜春风才入户,今朝杨柳半垂堤
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提出后,灞桥区立即行动,扎实安排,开展多形式创建活动,培育文明新风,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为西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增光添彩,短短几个月时间,全区面貌焕然一新。
满城尽吹文明风
今年以来,灞桥区围绕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扎实开展创建活动。走进灞桥区的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看到“我文明灞桥文明,我为灞桥添光采”等创建文明城市的宣传内容,一块块大型公益性宣传板、一面面各具特色的文化墙,一声声动听悦耳的办公电话彩铃,一本本文明礼仪手册,为创城工作营造出浓郁的氛围。
为了确保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灞桥区制定了《灞桥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下发了《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责任分解表》,对各项创建工作进行了详细分解,明确了实施单位和责任人,逐项逐条落实了工作任务。为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该区还出台了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激励机制,对创建工作成绩突出的街道、部门和单位,区委、区政府将给予表彰;对行动迟缓、措施不当、落实不力的不仅要提出批评,还要追究有关人员的领导责任,确保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道德风尚成为文明城市的标杆
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关键是看整个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的水平。灞桥区把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列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首要工程,坚持不懈地在城区居民中开展遵守社会公德、在家庭中开展以尊老爱幼为核心的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包容创新、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今年以来,灞桥区积极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全区范围内积极推动文明礼仪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强化文明礼仪观念。同时,扎实开展道德模范巡讲活动,把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传播到基层群众中,形成人人学习道德模范,人人争当道德模范的良好社会氛围。团区委在全区的团员青年中开展“学熊宁、发扬志愿精神”等主题团队活动,积极延伸志愿服务活动领域,在全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目前,全区的志愿者已达上万人,他们不但扶贫帮困,同时动员市民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以实际行动维护城市生态、提升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让市民成为创建文明城市的主体
浓厚的宣传氛围,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吸引了灞桥广大群众纷纷参与到该项活动中来,他们坚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改陋习,讲文明,尽职责。
文明,一个看似空洞的词语,在灞桥区却成为人们每天都在实践着的行动。
每天,纺织城的五厂什字,通向西安城市中心的8路车和11路车的起点站前,都会排成长长的队伍,这里没有人插队,没有人乱挤,大家一个一个走上公交车,看到有老人、孕妇或抱小孩子的客人上车,坐在座位上的年轻人会主动让座。排队上车已成为灞桥市民的自觉行动。
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灞桥区注重引导群众唱主角,让市民成为文明建设的主体。针对部分市民存在的闯红灯、翻越栏杆等不文明行为,该区将各十字路口分包给附近的文明单位,在上下班高峰时段上街协助交管人员维护交通秩序,并建立了曝光台,对部分市民的不文明行为予以曝光。针对部分市民存在的随地便溺、吐痰、乱扔烟头纸屑、践踏草坪等不文明举止,该区在各社区设立了道德评议栏,对各种不文明举止进行曝光,让小区居民开展评议。
无形的市民素质支撑着这座城市的有形形象。市民在创建文明城区的实践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文明素质得到了提升。现在走进灞桥区的大街小巷,在主要路段,市民闯红灯、翻栏杆的现象已明显减少;在乘车站点,市民乘车秩序井然,以前的拥挤现象已大为改观;在居民社区,市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清理卫生死角,制作宣传栏、道德评议栏,破除不文明陋习,共建美好家园……这些变化,让灞桥广大群众欣喜不已。
作为文明城市的管理者,灞桥区委、区政府工作越来越体现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执政理念。灞桥区主要领导多次强调,创建文明城区,归根结底是要让市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
政府市民的关系更和谐
西安绿肺,水乡灞桥。走进灞桥区,随处都能感受到山水相连的社会文明气息。而在这些看得见的文明背后,老百姓还时时处处体验到了另一种变化:政府部门的服务更周到了,机关办事效率更高了,政府与百姓间的关系也更和谐了。
近年来,灞桥区委、政府着力改进工作作风,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全区上下大力开展以政务公开和责任追究为重点的机关效能建设,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加大违法行政投诉处理力度,有力促进了党政机关勤政高效建设。
最近,随着机关思想作用整顿工作的进行,灞桥区广大干部真心为民的工作意识更加强烈。随着西安城市的东扩,今年灞桥区内有七条市政道路需要修建,征地拆迁任务非常繁重,但文明拆迁,依法拆迁已成为全体干部的自觉行动。从5月19日到6月20日短短的一月间,广大干部没日没夜的工作,共完成拆迁面积近20万平方米,更令人惊叹的是,整个拆迁涉及的31个行政村,530余户群众、78户居民、60余家单位无一上访,创造出了近年来灞桥区拆迁史上的“奇迹”。在广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今年堡子村广场的提升改造、纺一路立面改造等工作顺利进行,纺织城的面貌焕然一新,给老百姓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群众成为文明城市的受益者
仓禀实而知礼节。近年来,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缺乏资金。灞桥区将文明创建与解决农户资金问题结合起来,推出的文明信用贷款助推农民致富活动,农户不用再经过繁琐复杂的申贷手续,也无需任何抵押、担保或质押,就可以直接拿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到信用社申请最高3万元的不同等级限额的贷款。目前,全区创建“文明信用村”16个,建立文明信用户档案32058户,累计发放贷款达14722.5万元。
同时,灞桥区还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新铺设的盲道为盲人出行提供了方便;免费公厕增设了无障碍通道,专门设置了残疾人坐便器;残疾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为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构筑起了一道道可靠的“安全防线”。让普通群众得到了实惠。同时灞桥还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陶治广大市民的情操。区文化馆藏书达3万余册,开办的书画写作、戏曲辅导等兴趣班年平均培训3000人次,文化下乡、纳凉晚会每年举办40多场次,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健身广场遍布全区,为群众提供了健康锻炼的好场所,活跃了群众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
文明创建让城市发展充满活力
精神文明建设优化了投资创业环境,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共赢,促进了灞桥区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让这个城市发展充满了活力。
万亩流动水面,10万亩绿地,大片的森林,开阔的视野,清新的空气,碧绿的河水,是灞桥区独有的魅力。近年来,以大水大绿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工程,不仅提升了灞桥的城市品位,也提升了灞桥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使灞桥区的资源优势日益显现。灞桥的发展也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世界500强企业——韩国SK株式会社入驻灞桥,美国上市公司——中华房屋土地开发集团整建制迁入,陕西有色集团项目成功落户……目前,灞桥区已吸引了新大地科技、北京龙湖、五洲矿业、东大石油等数十家总部经济体入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今年上半年,灞桥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同比增长33.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080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1亿元,同比增长73.7%,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比增速再次位居全市前列。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