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陕西关中博物院陈列“地上兵马俑”

2011-12-06 15:44  兵马俑在线  字号:T|T

美丽富饶的三秦大地上,曾为13个王朝撑起京都大厦的华盖。典籍、故事、遗物、风情,千年来逐渐地沉淀下来,成为约定俗成的民风民俗。秦始皇陵、茂陵、乾陵及兵马俑,因帝王的辉煌而彪炳史册;拴马桩、饮马槽、木雕窗及手推车,这些与普通关中百姓生活相伴的历史遗物也因包涵着关中百姓非凡的智慧和淳朴的民风而成为了艺术的化身;还有那闻名天下的陕西民俗“八大怪”,这些鲜活、连绵不断的民俗文化是陕西人的“根”,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人来到陕西。

震撼

来自民间的“兵马俑方阵”

张艺谋的一部电影《秦俑》,使中外影迷更加神往西安这座古都,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兵马俑”几乎就是西安的代名词。然而,一队新的“兵马俑”出现了。

2011年12月4日,迎着冷冽的空气驱车1小时,来到终南五台山下的关中民俗博物院。迎接我们的是8600多个形态各异的拴马桩,一排排、一列列像列队的士兵站成方阵,或人,或兽,或神怪,胡人、汉人、满人装束不一,神态、表情、动作各异。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没有布阵自成方圆,未闻呐喊,尽显威严,它们被誉为陕西的“地上的兵马俑。”

这些拴马桩大多是用渭北青石制成,来自于渭北平原一个个普通百姓家庭的门前,精美的石刻出自于一个个关中地区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匠人。“鲜活、原始、独特,它们是关中百姓在生产、生活中智慧的凝聚,相比起来,这些‘地上兵马俑’更令人震撼而感动。”来自广东的游客李啸生这样说。

在关中博物院,与拴马桩相媲美的还有数不清的石人、石狮、石虎、石龟,件件精工细凿,令人叹为观止;石门头、石门墩、石盆、石桌、石旗杆,样样精美。在这里,数百件饮马槽,就是数百幅石雕艺术画卷,精灵活现,鬼斧神工。尤其是堪称一绝的饮马槽,一个就是几吨重,原是整块石头挖凿而成。

“且不说当年怎样采石,怎样运输,仅观赏外侧面各种图案的石刻浮雕,就足以令人拍案叫绝了。”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肖云儒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养马,已经不再单纯是劳动生存的需要,而是人们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精神图腾,展示着人类的进步与文明。”

感动

一个关中汉子的寻根梦

上世纪80年代,非洲裔美国著名作家亚历克斯·哈利写了一部小说《根》,让许多民族想起了自己的乡土和祖先,在世界上掀起了一场“寻根”热潮。同样,这部小说也激起了一个关中汉子寻根的雄心壮志。

王勇超,西安长安郭杜人,198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承包了建筑队的他看到关中人家院落里散落的几个拴马桩。精美的雕工,胡人的脸庞,让他感叹,更让他感叹的是这些他眼中的宝贝却面临着磨碎铺路、修厕所、文物贩子四处收购贩卖的遭遇。

从此,王勇超决心收集留住它们,留住关中人的“根”。20多年来,他组织数十人长年累月奔走于关中大道上,深入民间,走村串宅,调查登记了各地的民俗文化遗物。2004年,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占地近500亩的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开始修建。如今,博物院已经成为关中民俗文化的收藏和保护地,为陕西民俗旅游的必去之地。

目前,博物院已收集、抢救和保护周、秦、汉、唐以来的历代石雕、木雕、砖雕、关中古民居和群众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各类遗物、名人字画共33600余件(套) ,征集保护了 40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收集整理了大批地方戏曲、工艺作坊、礼仪俗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民间艺术、关中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字画四大系列共九个类别的藏品规模。“藏品从不同侧面集中地反映了关中地区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居住、习俗风情等民俗、民艺、民风、民情的历史风貌。”作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的王勇超这样说。

没有王勇超,就没有关中民俗博物院。然而,他说他的寻根之旅还远未结束。“今后,我还要把散落在陕西大地上的非物质民俗文化全面收集进来得到最好保护。”虽然关中博物院正在建设二期工程,但在这位寻根的关中汉子心中,三期、四期的蓝图已经绘出,把关中人的根留住是他一生的梦想。

感受

“大美无言在民间”

剪纸、年画、面具、木偶承载着关中人的聪明才智;秧歌、鼓舞、皮影、线戏成为陕西人地方文化的浓缩。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长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民间的一砖一瓦、一锅一碗、一盆一罐的变化,都折射着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的变迁。民俗旅游再现了千百年来三秦大地上普通劳动者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走进关中民俗博物院,一座座精雕细刻、风格各异、错落有致的明清院落令人感受至深。门前石礅、壁刻,院内木雕窗、回廊,房中桌椅香案、书画陈设。步入其中,自然亲切,似曾相识,仿佛回到了旧时的关中居民家中。竹影斑驳、曲径通幽,迁自于陕西各地的这些古民居聚集在终南山下,静静地舒展着,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人物和故事。精美的照壁、屋檐、屋角,华美的雕梁画栋,一招一式都镌刻着关中人民对美的追求。

听,院外传来了传统的关中老腔和长安古乐。在悠扬乐声之中,三秦大地上的碗碗腔、线腔戏还有急需保护发展的民间锣鼓、社火、独角戏、曲子、梆子、皮影戏……也开始演奏起来,它们共同汇成关中民俗文化旅游的交响乐,在现代社会文明发展中展示出自己的独特艺术魅力。看,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院,长安“上王村”,岐山周公庙的“东郭村”,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陕西民俗旅游正在方兴未艾。2008年10月,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对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院专题考察后,感慨地说:“地下兵马俑是一个王朝的炫耀,地上兵马俑则是元、明、清时期关中民间文化力与美的化身,是中国北方近十个世纪各民族文化撞击交融的历史见证。这里的拴马桩,是陕西石雕艺术的骄傲,也是陕西民间文化的骄傲。”他挥笔写下“大美无言在民间”,正是对关中民俗旅游做出的最好诠释。(文锦)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人和将南迁恐成定局 球迷高唱队歌泪水喷洒

    2011-12-05 16:31阅读

    西安处处人情味在:小伙被骗传销幸得的哥相救

    2011-11-29 19:25阅读

    三百条建议提升西安文化底蕴

    2011-11-23 11:36阅读

    西安一周天气预报(2011年11月7日~2011年11月13日)

    2011-11-07 09:32阅读

    2011陕西省互联网大会新闻发布会28日隆重召开

    2011-10-31 16:32阅读

    陕西稳定市场价格 确保学生食堂饭菜价格稳定

    2011-10-13 12:09阅读

    市文明办领导检查长安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

    2011-10-11 16:55阅读

    映象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