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
前不久学区组织听课,有一位中学体育老师给学生讲的是“蹲踞式起跑”。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安排得很完整。开始是热身活动,接下来是准备活动,然后就进入了该课的基本部分“蹲踞式起跑技术”的学习。“蹲踞式起跑技术”是这节课的重点,这位教师在上这部分内容时,仅仅让学生在原地做了几次练习,而大部分时间都是他在讲,学生在听。开始学生听得还比较专心,可不到十分钟,学生就开始躁动起来,有私底下做小动作的,也有窃窃私语的。虽然旁边站了很多教师和领导在听课,但是课堂秩序很不好。当时有一位听课的非体育专业教师小声问我:“朱老师,这节课是不是讲得有点多了,我觉得他应该让学生多做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动作要领,岂不更好?”
这位老师说得一点没错,这节课最大的失利就是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没有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来实施教学活动。
这节体育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尚未完全摆脱儿童期,他们常常带有儿童时期的很多特点,比如在兴奋和抑制的相互关系上,兴奋过程占优势,易扩散,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他们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教师考虑不到学生的这些生理特点,一味地去讲解,那么老师就是讲得再细致、再全面,学生也不一定能听得进去。此外,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也不强,但他们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争胜心也很强,兴奋的过程占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教师在教学生技术动作时,不要一味地去讲,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多穿插一些游戏或小型比赛,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教学效果将会更好一些。
记得十几年前,给学生上“跨越式跳高”一课。当我正讲授动作要领的时候,一个男孩突然从队伍里冲向沙坑,等我回过神,他已经躺在沙坑里,一只手捂住另外一只手蜷缩着。他受伤了,左手腕骨折。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当时那一幕依然历历在目。特别是在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上,他们很想去尝试,很想亲身去体验一下,如果老师讲的时间长了,他们很可能会分心,也可能会做出一些老师预料不到的事情。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活动,它是在室外开展的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活动,如果老师考虑不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考虑不到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不但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而且很可能会引发一些安全事故。
体育课的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在器械上进行的,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很多体育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在做单双杠上的一些练习时,很多学生不愿意做,这让老师很恼火。不理解学生的老师会认为是学生不喜欢,或者认为是学生偷懒不想做。如果老师了解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般都不会去指责或抱怨学生,而是慢慢地引导学生,先让学生克服惧怕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及变化,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跑得更快,跳得更远,身体更棒。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渭城学区朱群鹏)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