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张利勤:好人苏东坡

2011-12-21 21:21  兵马俑在线  字号:T|T

作官如作人,人正官亦正,人好官也好。每提到苏东坡,往往会记起他留给我们那许多宝贵的文化食粮和精神财富。在陶醉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横看成岭侧成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无穷美妙中的同时,更会记起他是一位一生为官,一生坎坷,虽多次被贬斥,但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留下政绩,真心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好人来。

元佑四年(1069年)苏东坡被贬为杭州知府时,见西湖已半为葑田,水多则溢,水少则干。苏东坡为此非常焦急,立即向朝廷上奏了《乞开西湖状》,并组织了大规模的开浚工程,把葑草清除干净后,又把这些葑草和淤泥筑成一道牢固的堤坝。为了感激苏东坡给杭州百姓带来的福祉,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将该堤称为“苏堤”。

熙宁七年(1074年)苏东坡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遭排挤,由杭州调任山东密州。这一年,密州大旱,蝗虫遮天蔽日。赤野千里,饥民在逃荒途中纷纷将自己的孩子丢弃路旁。苏东坡不忍心看到这许多孩子就此夭折,他流着泪到处捡拾孩子,并动用百余石库存米粮,专门赈济这批弃儿,被他救活的孩子多达数千人。

元丰三年(1085年)重新被起用为登州(今山东蓬莱)太守的苏东坡到任仅5天就接到调回京师的命令。但他还是不失时机地向皇帝上书《乞罢登州榷盐状》,自此一直到清末,压在百姓身上的这项沉重税赋都被免除,从而有了“五日登州府,千载苏公祠”这样的千古佳话。蓬莱阁苏公祠里存留至今的功德碑上历历可见:“有宋时,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榷盐书,为民图休息,土人至今祀之。盖非以文章祀,实为治绩也。”这样的记载。

绍圣四年(1097年)已是62岁老人的苏东坡又因“讪贬先帝”的罪名,再次被贬逐到被人们视为“天涯海角”,当时堪称最边远、最险恶的蛮荒之地海南儋州。此前,因文化落后,偌大的海南岛有史以来竟没有一个能考中举人,更别提进士。苏东坡来了以后,大力提倡学习文化之风,并言传身教收弟子传授知识,他自信地说:“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三年后,他的弟子姜唐佐果真破了天荒,成为海南首位举人。从此,薪尽火传,学风日盛,仅明清两代海南就出了84名进士,772名举人。

毛泽东曾说,“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苏东坡正是这样一位毕生心系天下苍生,九死而无怨无悔,拯民于水火之中的好人良官。

自绍圣元年(1094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就在这短短的五六年间,苏东坡从一个三品高官直降为九品小芝麻官。中国古代有许多文人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苏东坡不是这样,无论是“穷”还是“达”,他都在兼济天下。“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小他25岁的爱国诗人陆游对这位才华横溢,又具有燃血为灯的至善者曾如此中肯地评说,苏东坡在逝世前两个月写的《自题金山画像》诗中说:“心似己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他弥留之际,魂牵梦萦的仍是那许多用心血滋润过的地方,那无数苦难深重的父老乡亲。

官德不彰,民风难淳,从古至今,概莫如此。时下,社会道德滑坡,与少数领导干部失德不无干系,加强官德建设,刻不容缓。我们党早已提出“以德治国”,中央理论刊物《求是》刊登文章称“以德治国重在治理官德。”近日,国家公务员局又下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准备在“十二五”期间对我国公务员进行职业道德轮训,引人注目的,是基础知识中的第5条有“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历史上像苏东坡这样的好人良官,确实是值得我们倡导、借鉴和学习的。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胡锦昊:乡下人家

    2011-12-20 18:27阅读

    提醒:年关逛街谨防小偷

    2011-12-16 14:23阅读

    冬日里的少年武术班

    2011-12-12 09:48阅读

    西安各小学1月8日放寒假 严禁学校组织学生补课

    2011-12-04 21:45阅读

    三百条建议提升西安文化底蕴

    2011-11-23 11:36阅读

    西安一周天气预报(2011年11月7日~2011年11月13日)

    2011-11-07 09:32阅读

    2011陕西省互联网大会新闻发布会28日隆重召开

    2011-10-31 16:32阅读

    映象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