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少年武术班
不同于春日的欣荣,冬日的渭河公园一片寂寥。行走在公园的林荫道,脚下沙沙作响的落叶声让这里更显得冷清和落寞。
一阵冷风吹过,10岁的海东晔忍不住打了个哆嗦,忙把两只手凑在嘴边使劲哈着气。周围还有几个与他年龄一般大小的孩子,个个搓着手、跺着脚,嘴里不断嘀咕“好冷啊!”“准备——开始练习!”一个洪亮的声音传来,孩子们赶紧排队站好。“一,嗬!二,嗬!三,嗬!四,嗬!”口号铿锵有力,让人听了都觉得暖和许多。
四位晨练完毕的老人闻声而来,一对领着儿子散步的夫妻也走了过来。渐渐地,这群孩子身边已经围了不少群众。“停!脚步站稳一些!出拳再快一些!再来一遍!”洪亮的声音之后,又响起了一阵口号。“练功不刻苦,不如纸老虎!既然你们来到这里学习,就不能怕冷,也不能喊累。要不然还练什么功?好,现在原地休息十分钟,不许乱跑,不准打架!”看到孩子们休息了,围观的群众也渐渐散开,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走了出来,他约摸六十来岁,个头并不高大,但看得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刚才那如洪钟般的声音,便是从他口中发出来的。“你好,我是这个少年武术班的教练,李春亮。”老人的声音缓和了许多,还亲切地伸出了双手。原来,这是一个在渭河公园里训练的少年武术班,班里共有二十几个孩子,年龄最大的不过十二三岁,年龄最小的只有六七岁。每到周末,李春亮和另一位教练赵丰泰便来到这里,给这些孩子教授武术技艺。小的孩子练拳法,大的孩子练器械。这一练,就是五六年。“李教练在训练时非常严格,但在训练之后跟孩子亲得像一家人。”旁边说话的是海东晔的父亲海本斌,他一面走过来,一面继续说,“去年的时候,高义德老师还在带孩子,但遗憾的是,高老师去年冬天去世了。不过,令我们所有家长和孩子感动的是,高老师的两位学生李教练和赵教练,继承老师的遗愿,一如既往地教授武艺。我们衷心地谢谢他们!”
享年73岁的高义德是我市武术名师,他将个人毕生所学无私传授给后辈。他所倡导的正义、仁义,持之以恒、追求不懈的武术精神,感染了包括他的学生在内的众多武林中人。然而遗憾的是,高老师去年年底因病逝世,未能将眼下这批孩子送出师门。
李春亮说,弥留之际,高老师多次说:“学拳容易练对难,练对容易练好难,练好容易持久难,育人传承难上加难。孩子们习武练武难能可贵,所以即使再难我们都不能放弃,要用心、努力地把武术传承下去……”
同在公园里观看孩子们练功的市武协副秘书长郭泳宏说,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作为红拳等拳种的发源地,宝鸡的武术历史源远流长,亦是一片肥沃、丰厚的武术土壤,孕育、培养出许多像高老师一样的优秀武术人才。今天,仅在市区范围,常年习练武术的群众达五千余人,而像这样的武术班仅在渭河公园就有五个,无论是教武者还是习武者,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武术,让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在被冷落的冬天,焕发出生机蓬勃的复苏迹象。
记者张辰 祝嘉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