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三点方法
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条件,它在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已被社会所接受,并且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调节。可以说,自信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多方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一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教育心理学和实践证明:当孩子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时,他们的自信心就强,就会形成向更高目标进取的内驱力。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言行作出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在老师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而由衷散发的自豪与自信,这样他们会更加认真积极的学习。其次,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活化、故事化等。
二采用激励性的作业点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成正比,成功越多,自信心就越强。除了在课堂中用不同的语言评价学生外,我认为在批改作业中我们不能单一的打叉或对,一个分数,一个等级,这样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各自的特点采用表扬类、激励类、引导类评语评价。我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学生以前的作业本错题特多,并且字迹潦草,为了能让他有所变化,我经常批评他甚至惩罚他重写,可还是老样子。有几次我在他作业本写了”你肯定能把字写好,题做对,老师相信你!“就这几句话,这个孩子的作业确实改变了不少,他的学习进步很快。老师的激励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长期下来就能使学生产生自信心,提高、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三注重与学生课后交流鼓励他们培养自信心
实践证明一个优秀教师一般都能与学生打成一片,能与学生交朋友。小学生的判断能力较弱,老师的心理投射是他们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话语中确立自信心。如果老师只与学生在课堂上打交道,那往往会事半功倍,毕竟课堂中的时间有局限性。为了使学生充满自信学习,老师就应该在课堂外采用不同的方式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他们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同时老师也了解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从各个方面引导他们、激励他们感受老师对他们的爱和对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他们的情感获得发展和提升,对学好数学产生自信心。
总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中发现数学、创造数学、运用数学。
勉县勉阳镇继光小学陈慧珍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