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道巷记忆
在宝鸡包括周边县区,只要提起马道巷,有点年纪的人心中肯定会浮现出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
春节的时候路过马道巷,心中泛起岁月的涟漪,曾经,不知有多少人的生计和它紧紧相连,多少人的柴米油盐与它息息相关……
提起马道巷的历史,应该说它是和宝鸡城相伴而生的——老宝鸡城东城门外的地理位置和宝鸡城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它要在漫长的岁月里,承担起这座古城商品集散地的历史使命。任何城市,城门口都是最热闹的地方。而宝鸡的地形——南面临河,北面倚塬,西面靠山,只有东面豁然敞开,这就使东门成了出入宝鸡人流量最大的通道,东门口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宝鸡最大的集市。
在老一辈的记忆之中,马道巷起初的名字叫码头坡。之所以叫码头坡,是因为出了东门向南到渭河边的一道长长的缓坡与渡口相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站在汉中路南端的河堤上,仍然可以看到矗立在河水中的一根根木桩。那些木桩,就是当年在原先的渡口上修建的公路桥梁的桥墩。1936年,陇海铁路通到宝鸡,宝鸡城迅速向东、向南延伸,沿码头坡两边商铺、民居次第出现。再后来,陇海铁路宝天段修建,铁路从码头坡上方穿过,码头坡被一分为二,铁路以南称建国路,以北成了马道巷。
交通的改善,人口的增加,给马道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华——
每天迎着熹微的晨光,寂静就会被人喊马叫声打破,那是南山的樵夫们把柴草送进了城。在如今的曙光路(那时叫二马路)西口,人背来的、牲口驮来的一捆捆蒿草、麦草,劈得粗细均匀、捆得整整齐齐的硬柴和一敲“铛铛”作响的木炭,黑压压地摆成一片,柴草贩子、城里百姓,穿梭其间。柴市经纪闫德魁总是架着一副硬腿眼镜、耳朵背后别着半根卷烟,提着他那杆大秤东奔西走,忙得不亦乐乎。
随着柴市上的人声渐起,北边(现在的红旗路北口)的早点小吃也一溜儿摆开了。姚秃子(东门口的小吃摊主多以其绰号相称,以至于大名不传,本文予以沿用,实无不恭之意。)热气腾腾的甑糕,加上他那有点沙哑,但却总是能盖过他人的叫卖声,以及身边其他摊主与老买主插科打诨的调笑声,时常是东门外的焦点。与姚秃子的高声相比,珠贵闷声不语,但他的床子吱吱呀呀的挤轧声和大锅里的腾腾热气同样叫座。董三老汉羊脂玉般的凉粉,杨家兄弟俩那油汪汪的肥肠和玲珑精致的蜂蜜粽子,索珠儿那浇着红艳艳的油辣子、嫩嫩的豆腐脑儿,老郑家散发着浓浓米酒味儿、有白有黄的鸡蛋醪糟,老姬家飘散着特殊香味儿的油茶,谢老大油亮闪光、提起来一抖像绸缎一样的面皮儿……热的、凉的、稀的、干的,酸的、甜的、咸的、辣的,曾经让多少食客在这里流连,让多少娃娃馋涎欲滴。到了午后,柴市散去,小吃摊儿也收兵回营,唯有容师傅、翟师傅的两副剃头担子和一个卖席的摊子坚守在渐渐平静下来的马道巷。可一到暮色降临,一盏盏“气死风”灯笼又会在小吃摊上挂起,直到深更。
如果说平日的马道巷尚有几分悠闲,那么一进入腊月,这点儿悠闲就会被摩肩接踵的人流挤得无影无踪。十里八乡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这块不大的地方,卖山货的、买年货的,背上背背篓的、肩上搭捎马(一种用粗线编织的中间开口的口袋)的、担担的、提笼的,讨价的、还价的,手里提着一绺猪肉和各色蔬菜还在东张西望的,可谓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这情景会一直持续到腊月三十。三十儿中午,仿佛谁下了命令似的,方才闹哄哄的街道转眼间就冷清了下来,除了一些追逐着放鞭炮的孩子,已了无人踪。
然而,一到正月初三,那些勤快人就把灯笼摆了出来。初五,灯笼集走向鼎盛:火红的火罐罐、晶莹的纱灯、五彩缤纷的屏灯、随风摇曳的莲花灯、粗纹细纹大红粉红的金瓜灯、画着各色人物花卉的走马灯、小似拳大如斗的宫灯……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鞭炮、摔炮、二踢脚,起火、滴滴金和大大小小的焰火,这些孩子们最爱的玩意儿一街两行,叫卖声此起彼伏,间或一个呼啸着冲向天空的起火、一个炸响的二踢脚会引起人群中的一阵尖叫……
这种景象年复一年地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三年自然灾害来临,喧闹的马道巷萧条了下来。时隔不久,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农村实行“三自一包”,马道巷又渐渐泛起了生机——蔬菜,尤其是能代替粮食的红苕、洋芋等农产品开始在“黑市”上出现,后来又有了久违的白馒头,尽管是一块钱一个的高价,但毕竟是能见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时不时有“市管会”的人这边收秤,那面提筐,但马道巷还是人气渐盛,商品日渐增多。不过这时的马道巷已与昔日有所不同——原来活跃在这里的那些各有绝活儿的小吃摊主们由于工商业改造和大跃进,有的被合作进了集体,有的改从他业,致使那些诱人的小吃在马道巷复苏之时未能再重出江湖;柴市也由于煤炭的普遍使用而悄然隐退。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马道巷走向繁荣之时,“文革”开始了,“割资本主义尾巴”使小摊小贩彻底销声匿迹,即使偶尔有胆大的人提点鸡蛋、鱼虾来卖,也像做地下工作似的,不时地东张西望,唯恐被戴红袖章的“割了尾巴”。
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随着1979年的脚步拂过神州大地之时,沉寂了十多年的马道巷复苏了——
也许是“民以食为天”的缘故吧,最先在这里出现的仍然是各色小吃,久违了的面皮、凉粉、豆腐脑、、粽子、热油茶……其他商品,尤其是各种农副产品仿佛雨后春笋,争先恐后地冒了出来,由此马道巷迈开大步跨进了它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期。
与市场的发展速度相比,马道巷的面积显然太小了。于是,市场迅速向东、向南延伸——东边沿曙光路一直到汉中路;南边跨过铁路直抵经二路,中间又沿着经一路伸开双臂向东西两头发展,形成了东接火车站、西连红旗路、外加汉中路的规模。据有关资料介绍,到1986年,市场经营面积已达3万多平方米,商品达13个门类,日人流量逾8万人次。
在改革开放甘霖的滋润下,如今宝鸡走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城市的建设、市场的规范,马道巷这个与老宝鸡城相伴而生、经历了无数次战乱与升平的市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渐渐化作了人们心中的记忆和老人们口中的故事……
虽然,在我们心中昔日繁华的马道巷已渐行渐远,但是,在我们眼前宝鸡城却日新月异!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