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统计局:人均GDP已达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近年来西安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绿地广场增长迅速。
西安文明网讯 昨日从西安市统计局获悉,从2007年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五年发展中,城市价值在转型中得到充分兑现。我市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经济实力大大提升,2007年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先后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大关,连跨两个台阶。
粮食产量连续八年丰收
这五年,西安经济实力大大提升,“活力西安”经济基础不断夯实。2007年以来,全市生产总值(GDP)先后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大关,连跨两个台阶,2011年达到3864。21亿元;人均GDP于2010年就突破5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地区)水平;地方财政总收入以一年跨上一个台阶的速度迅猛增长,2010年突破500亿元,2011年突破600亿元,实现政府与居民同步富裕。
这五年,产业发展优势凸显,农业生产连创新高,粮食产量连续八年丰收。以区域特色为主打的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红火,为农民增收拓展了新空间。工业生产稳步增长,依托项目建设,龙头骨干企业引领工业发展,全市过百亿工业企业从无到有,目前已达到5家,全市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494。2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89。61亿元。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以金融、会展、物流、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逐渐成长。
近年来西安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绿地广场增长迅速。我市统计部门利用人均GDP、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三大指标,对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综合判断,认为西安市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这五年,全市文化产业逐步壮大,明晰了“人文西安”发展重点。2011年西安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50。7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6。5%,比2006年提高1。4个百分点。同时,文化产业成为带动西安旅游业、房地产业乃至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
五年来,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面貌极具魅力,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特色城市初具雏形。2011年,西安建成区面积415平方公里,比2006年增加154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5。6平方米,增加5。74平方米。
同样,人居环境也显著改善,绿色成为西安的主色调。新增城市绿地广场450个,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0平方公里。人居环境的改善带动房地产业蓬勃发展,201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02。67亿元,是2006年的3。5倍;商品房销售面积1796。03万平方米,是2006年的2。8倍。
市民高级消费支出明显提高
这五年,西安城乡发展日趋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多年持续扩大后出现拐点,从2009年的3。02∶1回落到2011年的2。65∶1。我市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5981元,是2006年的2。4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88元,是2006年的2。6倍。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逐渐改变了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消费模式,住、用、行、娱等高级消费支出明显提高,恩格尔系数由2006年的35。3%下降到2011年的31。2%。监测显示:2010年西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达到90。6%,比2006年提高10。7个百分点。
近年来西安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绿地广场增长迅速。我市统计部门利用人均GDP、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三大指标,对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综合判断,认为西安市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五年发展
五大亮点熠熠生辉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讯西安召开世园会、西安开通地铁二号线……西安市统计局梳理五年来的发展成就,五大亮点熠熠生辉。
明确了定位:重返国家战略地位
2009年6月,《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出台,“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定位的确立,翻开了西安发展史的新篇章。监测显示:经过一年的建设发展,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实现程度提高了5。3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61。8%。
改善了民生:居民收入水平实现跨越
这五年,西安走过了民生改善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五年,居民收入水平实现跨越。2008年以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2009年收入总量超过全国,2011年总量和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71元和2。7个百分点。这五年,地方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超过1000亿元,2011年民生支出375。33亿元,是2006年的4。7倍。
举办了盛会:“大事件”效应显现
大型展会具有加快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布局的强大功能,2011西安世园会更是直接使区域经济受益。据初步测算,世园会拉动我市GDP净增80亿元左右,世园会6个月,直接、间接增加就业岗位2万余个,增加了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增添了板块:新区引领多极化发展
我市逐步形成了“五区一港两基地”的发展新格局。2011年,四区一港两基地完成投资1175。81亿元,是2006年的3。9倍,占全市的比重由26。4%提高到35。1%。新区已成为西安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和新的增长极,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开通了地铁:潜龙在古城腾飞
2011年9月,西北地区首条地铁线路——西安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通运营,西安迎来了“地铁时代”。这是西安发展史上迄今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地铁为西安提速发展增添动力,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助推城市化进程、拉伸国际化大都市骨架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西安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绿地广场增长迅速。我市统计部门利用人均GDP、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三大指标,对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综合判断,认为西安市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城市建设
西安城市发展置身新阶段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讯记者昨日从市统计局获悉,在“三个西安”建设的有力推动下,当前,西安市已置身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转型发展深入推进阶段以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奠基布局阶段。
我市统计部门利用人均GDP、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三大指标,对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综合判断,认为西安市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据了解,在这个阶段,工业是推动经济发展重要力量,经济发展的“工业主导型”特征明显。在工业内部,工业的重型化特征十分突出,重工业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快于轻工业增长的发展态势。总的来说,经济增长加速、技术进步加速和重化工业主导是三个突出的阶段性特征。
同时,西安处于转型发展深入推进阶段。西安于2008年前后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同时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市通过“三个西安”建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西安还处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奠基布局阶段。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是实施规划的关键环节。从2010年和2011年的监测数据来看,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整体建设起步较快,发展势头良好。统计人士认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0~2015年,为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奠基布局阶段;第二阶段,2015~2020年,初步建成区域性有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第三阶段,2020~2050年,真正建成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都市。(记者宋洁 实习生王婷)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