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党校教师要用心做好自己的“学问”

2012-06-22 19:53  兵马俑在线  字号:T|T

1、热爱党校事业是党校教师做好“功课”的前提

爱党校,就是真心热爱党校工作,自觉维护党校声誉,忠诚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爱党校,就是时刻要从思想深处把党校的功能、职责、意义放在心上。一个人一旦进入党校工作,不仅仅意味着得到了一个职务、谋得了一份职业,更意味着接受了一项特殊使命,承担着一份重大责任。有了这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就会在行动上体现出对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献身精神,进而产生做学问的动力和压力。同时,党校是承担特殊任务的学校,作为一名党校教师,尊重职业是必备的。

2、党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党校人的“学问”基础

我们一些人从事党校教学科研时间不长,但成绩斐然;一些做了多年,但成绩平平。究其原因,成功者在于兴趣与专业结合、个体的知识结构与整体的目标要求结合。不成功者在于不了解自己,对自己的知识和目标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因此,党校教师都应该确立自己的最低限量知识结构图,这是个人成长、成才、成功的“门径”。当然,作为一个党校教育工作者,在精通一至两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有更广泛的涉猎。党校教育既需要“专家”,又需要“杂家”,从事党校教育工作,必须形成合理的、开放的知识结构。另外,党校教师还要特别增强自身了解社会、研究现实问题的能力,有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问题的能力。

3、讲好每一堂课是党校教师的基本“作业”

(一)自信、谦谨,拜学员为师。来党校学习的学员,除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外,不少同志还是某个方面的专家,其中一部分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他们见多识广,不乏真知灼见。教师要满足这些学员的要求实属不易。但具体分析,学员有三多:看的文件多,实践经验多,到过的地方多。而教师有三强:专业知识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这三点对比,我们就能确立信心,摆正心态。

(二)讲课要有精辟凝练的真知灼见。学员来党校学习,总是希望我们把深邃的理论讲通俗、深刻的哲理讲生动。这就要求党校的教师要善于提炼思想观点,善于分析问题,善于透过现象洞察本质。准确把握学员的思想脉搏和心理需求,紧紧抓住大家渴望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真正解开思想扣子。不能仅仅满足于清楚明白,而要努力做到引人入胜。如果把枯燥的理论通过你的语言讲得亲切、朴实、生动,大家愿意听、听得进,并能引起大家思想的共鸣,说明你的这堂课讲成功了。

(三)讲求授课艺术。一要精心设计。拿到一个讲题,首先应找准此课在整个课程系列中的位置,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二要有的放矢。授课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员的思想。理论的威力应当表现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上。三要深入浅出。“众口难调”,是党校教学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要照顾多数,在授课方法上,就要努力做到“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既通俗易懂,又把理论讲得准确而透彻,看似简单,事实上是著书立说、传道授业的最高境界。

(四)富有激情,党校教师要有“表现”欲望。讲课如同演员演戏,只有像方永刚那样真信、真学、真思考,真懂、真用、真研究,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激情和动力。

(五)要博采众长。善集优者成大家。为此要多听老教员的课,要多听“新生代”特别是优秀年轻教员的课,要多听中央党校远程教育课。这些课无论是在内容、方式方法和表达艺术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4、科研是党校教师做好“学问”的必修课

(一)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好奇心产生求知欲,求知欲是激发人们发现、发明、创造的动力。对于党校教师来说,对身边的世界始终保持敏感、新奇的感觉,在心灵中始终充满探索、求知的欲望,这是产生智慧火花的基础,更是促使我们科研的原动力。

(二)要有稳定的研究领域。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基本的专业领域,要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始终保持发言权,写出高水平高层次的论文来。一些教师讲课还可以,但说起科研就头疼,写出的文章没有独到的见解和语言风格。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研究领域不稳定,研究方向不明确。

(三)“眼高手低”,“胆大心细”。“眼高手低”,是指着眼要高,立意要高,但着手要低;既能拿开山斧,又能拿绣花针。所谓“胆大心细”,是指在研究过程中,要敢于思考,独抒己见,大胆求异于前人的“定论”。大凡“大家”,学术视野必然宏阔,能不断开辟新的学科学术领域,又能深入某一专业领域做缜密细致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前进,遂能进入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四)真实踏实,注重过程。党校教师的科研,不仅仅是个人学术水准的展示,其主要的功能在于“资政育人,服务社会”。要写一篇好文章,必须经过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形成思路、理性创作四个环节,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学习、思考、推敲和创作的过程,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逐步积累,逐步提高。

5、党校教师做“学问”要有创新精神

因为任何理论都是相对真理,在一定的条件或假设下才成立,所以,做学问不能迷信书本、迷信权威,更不能迷信领导。在治学中要倡导求索精神和批判精神。党校理论工作者要有“在党意识”和“党校意识”,要保证我们的批判精神不“跑调”,必须守住这个底线。

文/王东方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领导干部人格塑造的四个层次

    2012-06-18 17:54阅读

    李海胜主任、张小齐书记看望并慰问全省公安系统警务实战技能手枪

    2012-06-11 12:59阅读

    陕西省生殖健康进社区启动仪式在雁塔区隆重举行

    2012-05-30 17:50阅读

    节能灯为何遭冷遇 质量差省电不省钱成主要原因

    2012-05-15 12:20阅读

    榆林清涧山体滑坡两车被埋 已造成一人死亡

    2012-04-23 19:02阅读

    陕西省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收 农民收入突破5000元

    2012-04-14 18:10阅读

    大石碾,一首遗忘了的民谣

    2012-03-10 08:48阅读

    映象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