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在生活中,许多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同时也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产生代沟。让学生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融洽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给学生和家长架起一座沟通桥梁。那么要怎样架起这座“桥梁”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通过这几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波澜。通过课文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父母那浓浓的爱,让孩子能正确理解父母,给孩子和家长沟通打好基础。
二、从现实出发,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感受父母之爱。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占多数,一个孩子身边几个大人围着转,在家里什么事情都不干不说,就连上学放学都还要有人接送,整理书包更是他人的事了,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还有个别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每次考试结束,他们总担心会被父母训斥,为逃避训话或打骂,出现了哄骗父母的情况。诸如许多孩子不理解父母,也不愿与父母沟通。父母为此伤心痛苦,孰不知这种溺爱,过高期望,往往给教育埋下了隐患,极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这也正是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的原因。让孩子从日常生活中看到父母对他们的爱,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就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三、加强沟通,架起学生与父母交流的桥梁。
在教育实践中,教者利用“口语交际”课,让学生敞开心扉,倾吐自己对父母爱的看法与想法。课前教者准备了三则发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1、妈妈很爱刘明明,在家里什么事情也不让她做,连书包都是妈妈帮着整理。有一次,妈妈出差,几天不在家,刘明明上学不是忘了带文具盒,就是忘了带作业本。2、冯刚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每次考试结束是他最害怕的时候,因为少不了又要被爸爸训斥。爸爸每次批评完他,总是说:“我是因为爱你,才会这样严格要求你。”3、李路杰对什么东西都很好奇,喜欢动手试一试。有一次,他把家里的电话机拆了,却装不好了。爸爸知道了,没有批评他,而是亲切地说:“既然你能拆开,就一定能把它装起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李路杰终于把电话机装好了。
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在你生活中或周围有过类似事情发生吗?给同学们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通过巧妙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接着,教者巧妙地引导学生以讲故事形式,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一来,教室里更热闹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全班同学都讲了一些对父母的看法。课后教者鼓励学生回家把这些故事讲给父母听,听一听他们的看法。有机会也试图谈谈自己的看法,并逐渐养成有问题与父母沟通的习惯。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