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养老业的春天何时到来
我省大多数养老机构,几乎都是从农村及偏远山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招收护理员和护工,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没有接受过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仅凭企业内部简单培训就上岗工作,且来源匮乏、极不稳定。在养老照料护理方面,我国还处于保姆家庭型阶段,而不是专业护理型,专业护理人员缺口非常大。□记者李鹏
《陕西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509.32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3.49%,也就是说,平均不到8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
父亲年迈体弱,自己工作又脱不开,家住西安东郊的李先生跑了几次劳务市场都没有找到一个“专业一点”的护理员。曾试了几个要么不懂护理常识,要么就是和老人沟通不好,李先生很烦心:“怎么找一个专业点的护理员就这么难呢?”
其实和李先生一样烦心的人还有很多。这背后是不断壮大的老年人队伍和对更专业化的养老护理从业人员需求间的矛盾。
陕西省大多数养老机构,几乎都是从农村及偏远山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招收护理员和护工,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没有接受过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仅凭企业内部简单培训就上岗工作,且来源匮乏、极不稳定。
“伺候”人的活
提到老年护理,很多人想到的就是端屎端尿伺候人的工作,也就是人们熟悉的“保姆”职业。技术含量不高,收入不高,基本上等同于吃苦受累的体力活。长久以来,这种观念在人们思维中已经根深蒂固,也成为影响该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员工,你免费为他们办培训班,前几次来了,随后就不来了,他们觉得没有意思。”西安东郊一家家政服务公司经理刘强介绍,长期以来,老年人服务行业里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要找一个中学文化程度的从业者似乎难上加难。就他了解,这行里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工作大多是由家政服务公司自行培训完成。
据了解,目前西安市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中,外来打工者仍然占据主力位置,本地人很少有人从事。而往往就是因生活环境的不同和习俗差异,造成了护理员与被护理的老人之间沟通产生隔膜。与之相对的是,很多市民对养老护理工作存在偏见,认为养老护理员就是伺候老人,吃苦受累地位不高。护理人员素质不高,多数从业人员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护理人员在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方面严重缺乏,成为这个行业首要解决的任务。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来自农村的及偏远山区的务工人员本身文化水平就欠缺,加上学习不到正规的养老护理知识,被人看不起也就不难理解。
然而在养老护理员无人培训,素质不高的背后,却是近30万的人才缺口。西安培华学院女子学院副院长郝西燕曾在一份关于陕西养老行业调查中指出,“综观教育大省的陕西,全省各大专院校、卫生职业学校无一开办老年护理专业,社会上家政服务培训班也极少问津此业务。”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