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纪合:闹社火
我们村由周家寨和南社两个自然村组成,社火以“雅、悬、巧”而著称。
上世纪60年代后期,风调雨顺,年景比较好,在春节拜年期间,大家就商量准备元宵节闹社火。正月初十一过,闹社火的事情一经商定村里便热闹起来,人们呼朋唤友招呼着来看热闹,卖油糕的、卖羊肉的、卖凉粉的商贩抢先占地方搭棚,村里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正月十六天刚亮,村里就响起了车轮声——看社火的亲戚来了。吃完早饭,所有参加闹社火的人就进入紧张的装扮阶段。一声炮响,两村的社火队各自出发了。前行的首先是鸣锣开道的仪仗队,二十多个半大的小伙子装扮成衙役的模样,反穿着皮袄,扛着牌子,敲响大锣,扫清道路。
接着是“牌对”过来了,这一方队抬着以诗词辞赋书写着村上近年来发生的事情,有表彰贞节烈女、孝子贤孙的,有讽刺抽烟赌博的。我村文化底蕴深,“牌对”含蓄文明对仗工整,很受人们的欢迎。
紧跟“牌对”的是“枪队”,一律的青壮小伙子,扛着“地雷”和“三眼铳”雄赴赴气昂昂,彰显着青春的健美与活力。
摇杆队过来了!摇杆高约七米,由两根长竹竿相接,外用粗土布缠裹,上面饰有花布、绸缎结成的绣球,绑缚着各种刺绣的彩带和小儿衣饰,底部以杵石为座,系有各种响铃。摇杆队伍由两行组成,跑出几十米后把摇杆竖起来站在道路两旁摇动摇杆,铃儿发出悦耳的响声,后边的队伍穿梭向前,川流不息。
接着是拐子队,乡里人叫柳木腿,他们或扮工农兵,或扮戏剧人物,悠哉悠哉地在扛红棍人的护佑下缓步前行,技术高的胆大的还跳、还蹦,有的还有意倒卧平地,再猛地跳起来。紧接着出场的是社火的主角——芯子方队。每村要出10台以上芯子,每台芯子是一个戏剧故事,由8个小伙子抬着前进,记得那年有台芯子是“十八王子斗宝”,由18个娃娃扮成戏剧人物,亭台楼榭,鱼虫花鸟,惟妙惟肖。在宽敞处,芯子上的人物还能转动变幻,赢得人们的阵阵喝彩。芯子后面是锣鼓队和秧歌队。拉锣鼓的高头大马披红挂彩,锣鼓车用绣花的围帘妆饰一新,流光溢彩,鼓声震天。扭秧歌的大妈大嫂身着彩衣,手持彩扇,得意洋洋。
最后压阵的是后台子和打犟驴,也是最让人捧腹大笑的诙谐节目。打犟驴由踩高跷的好手组成,扮成一对回娘家的小夫妻,踩着很高的高跷劈叉,跳跃翻滚,做着上山下坡等许多高难度动作,他们告诉人们元宵节后紧张的春耕生产就要开始了。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