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行走在宝鸡的路线图(2)
著名的石鼓文《汧殹》和《霝雨》中还描述了秦君在汧河流域渔猎游乐之事。郭沫若认为这些记载“追叙(秦君)初由汧源出发攻救周之时事”。由此推测,此前文献中记载的周穆王西巡也可能就是沿此道西行。
“今天陇县原子头、店子,千阳冉家沟等地的考古发掘也表明,自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老官台文化开始,经仰韶文化到周秦,汧河流域与渭河流域的古文化面貌别无二致,表明陇山与关中一带的沟通早已存在。”杨曙明说道。
在经历了长期的西部边陲生活之后,秦人开始东进。
秦文公初到“汧渭之会”时,其后勤给养是通过汧河漕运实现的。古时汧河水量较大,大多季节可以行船,其上游今陇县境内蒲峪川古时称“弦蒲薮”,就是有名的大湖泊。据《禹贡》载:“天下九薮,此其一也。”隋代《九域志》载:汧源县有弦蒲薮,经长期淤积,决口变湖为川。上游有大湖泊,可见当时汧河水量不小。此外,《陇县志》中还记载,唐武德八年(625年)十二月十八日,水部郎中姜行本奏请于陇州汧源县修五节堰,引汧水通漕灌田,并进行水运。“200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宝鸡市考古队联合组队,在凤翔县长青镇孙家南头村发现了一处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大型漕运码头仓储建筑基址,证明了汧河当时水运能力很大,也证明孙家南头一带曾经是一处重要的交通要塞。”杨曙明说道。
络绎不绝的陆路之行
除了丝绸之路上繁忙的水路交通外,陆路也是中原和西方国家交流的重要通道。
杨曙明认为,丝绸之路在宝鸡境内的陆路交通经由长安—雍城—陇州道一线,比汧河谷道开通稍后。西周时此路被称西方干道、西方大道,西汉称长安高平道。具体走向应该是从长安出发,经咸阳、礼泉、乾县、扶风、岐山、凤翔、千阳、陇县,之后入甘肃境。
据载,从周秦至明清,这条路一直是长安通往陇西的主干道之一,在丝绸之路上被称为溯渭道。秦穆公伐戎、秦始皇加冕和秦汉多位帝王至雍祭畤、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和文成公主入藏联姻都行经此道。
陆路交通从无到有,也和秦人有关。《史记·秦本纪》记载了秦穆公三十七年发动的一次西征,战争过后,秦在西方的霸权得到了周的承认。
杨曙明认为,秦国这一战略胜利,使西北地区成为秦东进的大后方,秦穆公的成功显然是以陇山通道的畅通为基础的。也就是在此时,一部分戎人逃往西亚和欧洲,使“秦”这一称谓早在公元前四五世纪就被西方国家闻知。“长安—雍城—陇州道的开通,和秦汉时代帝王西行郊祀有关。这条道路沿途有多处帝王行宫,咸阳阿房宫、咸阳宫、兰池宫,乾县梁山宫,周至长杨宫、五柞宫,眉县成山宫,扶风高泉宫、美阳宫,岐山李家道行宫,凤翔凹里行宫、蕲年宫、橐泉宫、来谷宫、竹泉宫,千阳走马棱行宫、尚家岭行宫,陇县汧邑行宫、回中宫等,是这条道路上发现的诸多驿站。此道开通后,长安、雍城与陇西一带的商贸往来也日渐频繁,《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及秦文、德、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杨曙明介绍,“1981年,陇县城关公社祈家庄生产大队曾出土一件汉代铜铛,上面为盆形,下面有人形足。这些站着的人,圆脸、尖下颌、宽眉深目,阔嘴高鼻,专家一致认为是胡人形象,是汉王朝与西域文化交流的重要证据。”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