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里城外的变迁
钱钟书先生在其名著《围城》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对生活也好,对婚姻也罢,大致如此。虽反映的是旧时代一群留洋高级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人生命运及爱情纠葛,但用在现代人身上,即是折射出不同的人换位后的不同心态。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西安城的概念就是城墙里的范围。即使现在,居住在城墙以外、东南西北方向的人,都把“进城”作为别人问候他去向的答案。像灞桥、长安、临潼、三桥、草滩等方向的人,一说就是进城去,到西安去,尽管他们本身也在西安。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外宾拍摄于1984年有关西安的一些老照片:有卖大碗茶的,有卖凉粉的,有在国营蔬菜公司门口排队买菜的,有下象棋的,有在街头打水的,有道北窝棚区的,有冷清的西安老汽车站的,有钟楼邮局门前代写书信、诉状的,有东大街、西大街破旧、古老的街景,还有干涸的护城河清淤,更有城墙外广袤的农田、庄稼……看后让人思绪翻滚,感慨不已。
我是24年前结缘现在所供职的单位的。那时,副厅级领导坐的不过是个“伏尔加”卧车,那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单位从城里最繁华的东大街菊花园搬到城外不久,城墙外、环南路边几乎是清一色的牛羊肉泡馍馆、胡辣汤、粉汤羊血、葫芦头、肉夹馍、羊杂碎等饭馆。谁要是随便在哪一家请你吃一顿饭,你可能会感动得比现在请你到酒店吃大餐还高兴。
那时,人们出行基本都是坐公交车。像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地的朋友到西安往返都是乘坐被称作“市郊车”的火车。陕北、陕南当时的交通更闭塞,没有通火车,要来西安,得坐两到三天的长途汽车。因此,作为千年古都的西安,在全省乃至西北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
1994年,我到现在的单位上班。按习惯说法就在城外,一待就是三年。1997年在东大街334号上班,也就是习惯上说的城里。2005年搬到南大街3号,一晃,就在城里待了13年。13年来,不管是东大街还是南大街,西安城的繁华,交通的改善,服装的更替,车流的喧闹,人群的接踵,商场的兴衰,建筑的变化,马路的拓宽,市容的整洁……都在我脑海留下深深的记忆。
其实,经过多年的发展,西安城区比过去扩大了三倍,随着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在绕城高速以内交通都是很便捷的。人们传统印象里的城里城外、东、南、西、北郊都在改变,加之私家车的增多和地铁的相继贯通,古城焕发着新的生机。
由于多种原因,我们几年前从南大街又搬迁到城外的机关总部,大家因参加工作时间不同而心态各异,但对于我这个素有恋旧情结的人来说,还是对城里生出无限留恋、难舍、牵挂和悲伤。我毕竟在城里待了13年,环境、交通、地理相对熟悉,西安又是13朝古都,毛主席在陕北也待了13年,这个在西方人看来并不吉祥的数字,在我看来竟是这样的巧合。
城里有城里的热闹,城外有城外的好处。对于搬迁,还是用钱钟书先生的话来说,城里也好,城外也罢,不过如此而已。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