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日游”被指“带病生存” “互联网+”和服务或是未来方向(4)
原因探究
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西安“一日游”是如何演变的,其中问题根源又是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从业者、旅游管理部门、专家学者。
作为西安第一批导游,又是第一批下海开办旅行社的“鼻祖”,年近50岁的张先生对西安旅游几乎如数家珍。不愿透露名字的他告诉记者,西安旅游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当时兵马俑震惊世界后,吸引了很多外宾,省上抽调了一批大中院校的老师,外院毕业的学生、研究生来当导游。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外宾市场随着国内城市开放慢慢萎缩,内宾市场开始兴起,西安火车站旅游就是这个时候发展起来的。
“当时火车站来往的游客较多,去兵马俑又需要在火车站转车,就形成了‘一日游’的雏形。”张先生回忆说,当时市上鼓励发展“一日游”,还发放了“一日游”导游证,很多往返火车站和临潼的中巴车主就雇亲戚做起了“一日游”的生意。“当时车费35元,导游服务费9元,还代售兵马俑、华清池等景点门票,后来随着临潼出现大量人造景点后,开始出现门票回扣情况,这也间接促成了乱象的萌生。”
张先生说,那时候“一日游”流行“先上车、后买票”,车主为了挣更多的钱,许诺游客低价游临潼,等上车后再强迫去人造景点,造成了当时大量的投诉。随后市政府对火车站以及“一日游”市场进行整顿,收回了“一日游”导游证,禁止中巴车经营“一日游”,同时向正规旅行社开放“一日游”市场,“一日游”市场逐步走向正规。
然而,随着1999年实行“五一”“十一”黄金周,国内旅游市场出现了井喷,作为知名旅游城市的西安自然成为国内旅游热点,一些不法分子又盯上了“一日游”这块“肥肉”,也就是从那年开始,西安“一日游”问题呈现扩散趋势,“其实‘一日游’的问题在全国各个城市都存在,包括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这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张先生坦言,这几年西安治理“一日游”下了很大功夫,做了很多工作。
对此,西安另一位大型旅行社老总史先生认为,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不仅产业链长,涉及行业和主管部门也多,比如餐饮归食药监管理,车辆归交通管,购物又归工商、税务管,即便是景区也并非全部由旅游局管理,森林公园归林业局;地质公园归国土资源部门;也就是说旅游部门只有对A级以上景区、星级酒店评定、导游等进行管理。一旦旅游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各个行业主管部门联动联治,否则仅凭旅游局一家难以治理。
“就拿旅游‘黑车’来说,如果没有运管部门配合,没有平时的联防联动,很难巩固治理成效,加上现在旅游违规行为比较隐蔽,取证较难,也加大了旅游违规的治理难度。”史先生坦言,“一日游”折射出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城市综合管理的水平,只有整个城市管理水平提高,才能整治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