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爱耳日 向你的耳朵问个好
本报记者 朱媛媛
3月3日是第18个全国“爱耳日”,第4个国际“爱耳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耳朵则是大脑接受外界的交流工具。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白燕提醒市民,保护耳朵应从初级保健做起,避免高杂噪的声源,不要盲目掏挖耳朵,保持良好用耳卫生。这些习惯偷走我们的听力
戴着耳机听音乐、看电影、打电话,已成时下生活“新常态”。不过白燕却提醒,近10年来,因不当用耳发生噪声性听力损伤的病例越来越多。“相比较急性噪声性聋易发现、治愈效果好,而经常戴耳机听音乐造成的慢性噪声性聋则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她说,人们戴上耳机后,高音量的音频声压直接进入耳内,对听力毛细胞和听觉神经的刺激都很大。特别是有些人过分追求音响效果,或者在车厢等比较嘈杂的环境中,不注意就会将音量调得过大,使耳朵长久暴露于高强度的噪声之下。
“时间久了,听力损失就会导致听力障碍出现。”她表示,一般低频耳聋发病一周内,是最佳治疗时机。病程超过一个月,损伤基本不可逆。
另外,同样高强度声音的环境还有KTV、酒吧等,其音响强烈激亢,噪声分贝高。如果经常身处其中,易出现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同时还会造成耳鸣、耳聋。
通常正常人洗澡、游泳耳朵进了水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一般都能自行排出来。但是如果耳朵有炎症的话就要避免耳朵进水了,尤其是有慢性中耳炎或者鼓膜有穿孔的情况,耳朵一旦进水就会加重炎症。
经常掏耳朵对健康不利
掏耳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进行的“活动”,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白燕解释道,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经常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导致细菌生长。并且,外耳道皮肤受破坏,长期慢性充血,反而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会越来越多。
“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是耳道皮肤正常分泌物结合皮屑等形成的。一般少量的屑状耵聍,会随运动时的震动和下颌运动自行排出。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该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
保养听力更需注意日常细节
采访中,白燕指出,保护听力更应注重日常的保养和防护。她总结了6个护耳细节:1、避免将自己长期暴露在非常嘈杂的声音中。如果无法避免,在接触噪声后,需要让耳朵定时休息。高危职业要做好噪声防护。
2、能不用耳机尽量不用。如果要用,应掌握60-60原则,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尽量不在嘈杂的环境下使用耳机。
3、不随便掏耳朵,避免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或伤及鼓膜、听小骨,影响听力。
4、经常按摩头皮和耳朵,促进耳部血液循环。
5、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及糖尿病,患有这些疾病的老年人,内耳血运极易发生障碍而引起突聋。积极治疗感冒,病毒感染也会导致耳鸣耳聋。
6、定期检查听力,一旦出现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第一时间就医。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