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为舌尖上的食品安全把关
本报通讯员 惠亚龙
我市各级食药监管部门去年以来以问题为导向,改变以往食品监督抽检只提“合格率”的观念,把“问题发现率”和“问题处置率”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通过监督抽检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和处置问题食品,有效防范了食品安全风险。全市去年共投入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专项资金995.1万元,抽检食品及食用农产品7777批次,检出不合格食品461批次,问题发现率5.9%。抽检对象覆盖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便利店、大中小餐饮店、学校食堂以及“三小”(食品加工小作坊、小餐饮、食品摊贩)等食品生产经营全环节,抽检品种涵盖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粮食加工品、食用油、乳制品、肉制品、酒类、豆制品、蔬菜水果等33个食品大类、132个品种、203个食品细类。在基层镇(街办)广泛开展了米面粮油、瓜果蔬菜、餐饮具等基本品种食品快速检测4.2万多批次,以技术辅助手段对现场制售、散装食品、食用农产品、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等实行现场监督检查,快速筛查可疑食品。全市食品监督抽检工作基本实现了抽检无盲区、重点全覆盖。针对消费量相对集中的季节性食品和节日食品等食安问题易发多发品种和时段,我市食药监管部门把监督抽检的靶向瞄准蔬菜水果农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等目标,先后组织开展了茶叶、粽子、草莓以及节日期间米、面、油、肉、禽、蛋等品种的抽检。2016年3月至4月,抽检上市新茶136批次,合格率达100%。5月至6月,对本地草莓、樱桃主产种植户上市销售的34批次草莓、22批次樱桃进行了专项抽检,合格率达100%。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前,先后对粽子、月饼、水产品、香肠(腊肉)等食品开展了专项抽检,净化了节日食品市场。
群众的关切点就是食品安全监管的着力点。2016年9月下旬,一则“市面上有大量‘糖精枣’流入陕西市场”的媒体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市食药监局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对本地水果批发市场、超市、水果零售店等在售的冬枣、狗头枣、酸枣等枣类产品进行定向监督抽检。经检验,未发现媒体报道所称“糖精枣”,抽检结果第一时间在局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平台和地方主要媒体发布澄清,维护了消费市场稳定。
“现在曝光信息多了,谁家合格、谁家啥不合格能查到,买吃的喝的都可以提前看看。”如今,无论微信朋友圈还是自媒体公众号,食药监管部门曝光信息、食品抽检“红黑榜”公示信息常常是被点击阅读和转发、点赞最多的那条。这与我市食药监管部门严格执行信息公开的“规定动作”是分不开的。“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遵循这一原则,我市市县两级食药监管部门均在本局(或政府)网站开设了食品抽检信息公开专栏,对抽检结果第一时间通过官方网站进行实名公布。公开信息包括抽检产品合格的企业和不合格的企业名称、产品名称、检验项目、合格与不合格的检测值、生产企业及抽取样品的地点等。2016年,全市食药监管部门共公示食品监督抽检结果212期。通过公开食品抽检信息,对合法诚信经营予以鼓励和宣传,对违法企业曝光不留情,利用舆论监督和市场的手段倒逼、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强化食品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诚信意识,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质量管控,主动排查并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从食品抽检的总体情况看,我市食品安全状况持续稳中向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们建立了‘监督抽检—专项检查—执法办案—行刑衔接’为链条的工作机制,将监督抽检与稽查执法有机衔接,一方面督促问题企业立即封存、下架和召回不合格产品,并查找原因、排查隐患、整改到位,防控食品安全风险;另一方面,视情节采取责令整改、行政处罚、停业整顿、吊销证照等措施,依法查处问题企业;同时,我们注重从监督抽检中捕捉食品安全风险和违法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对重点品种、区域、单位进行重点整治,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市食药监局局长高大鹏说。结合监督抽检情况综合分析研判,2016年,我市食药监管部门组织开展了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油等消费量大、风险较高的重点品种整治,并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校园及其周边、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为重点,集中整治“三无”食品和假冒伪劣食品,共出动执法人员15.6万人次,检查单位8.25万户次,捣毁食品黑窝点2个,吊销食品生产小作坊许可证2户,有效规范了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净化了食品市场。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