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每年遗嘱公证200多件 还不到逝者的1%(5)
对遗嘱共识是法治社会的转变
这个过程可能不会太长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作为财富传承工具的遗嘱正日益被重视。李德军表示:“在目前法院审理的遗产纠纷中,有大量因为没有遗嘱或者遗嘱不符合《继承法》规定的形式要件而无效,导致继承难问题。所以,订立符合法律要求的遗嘱,可以更好的避免家庭纠纷的发生,也可以利用遗嘱的方式完成更简便的继承手续。”
石英认为,传统聚居和共同生活的经济基础正在逐渐消失。随着家庭小型化和资产登记的日益完善,特别是家庭可分配财产的增加,父母的财产中,子女的贡献部分已经很少。
“经济独立了,也就意味着老人更有了自主处理财产的底气。”石英表示,其实对于遗嘱认识的转变,也反映出我国由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会很漫长。正如英国法学家梅因在《古代法》一书中所说:“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相对于旧有的财产分配观念,遗嘱是一种契约,意味着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我的财产可以由我来做主决定。
本地民俗文化专家王智表示,过去遗嘱订立比例不高,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和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有关,对于遗产继承,很多人会觉得没有立遗嘱的必要。未来随着我国家庭组成结构逐渐变化,对于遗嘱的需求也会增加。
有法律专家表示,从长远来看,减少财产继承纠纷,既需要公众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遗嘱的订立,而政府和其他社会角色也不应旁观。他说,除了效力最高的公证遗嘱,目前国内推动遗嘱登记和普及的公益机构也在增加,并制作了遗嘱范本和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但整体来看,这类组织数量仍然偏少,而且缺乏一套完整的标准,如果能给予各类组织更规范的支持,也有助于遗嘱普及的工作。
记者 李程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