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每年遗嘱公证200多件 还不到逝者的1%
又是一年清明将至。在涉及身后事的话题中,遗嘱总是一个很难绕过的部分。立不立遗嘱,一份遗嘱也许只是寥寥数语,却不仅是经济问题、法律问题,背后更蕴含着对遗嘱人意志的一种表达。
网络遗嘱向移动端迭代
持续服务等问题存争议
未表达的情感,未实现的心愿,未告知家人的财产信息……将“身后话”和“身后事”随时随地书写和交代,将生前重要的数据信息保管起来,等故去后再传递给至亲好友——这并非是情感电影里的桥段,而是互联网上一些提供遗嘱、预嘱服务平台的功能介绍。
最近有互联网公司推出了这样一款移动应用:用户可留下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媒介信息,分装在不同盒子里,每个盒子指定一位接收人,并设定激活机制如:定时发送、失联后发送、死亡后发送及是否预先告知等。记者联系该公司了解到,除了免费赠送的激活资格,每个盒子收费每年68元,按使用年限计算。
其实,网络遗嘱在几年前就出现了。四年前马航MH370事件发生时,一家经营网络遗嘱的网站曾引起舆论关注。这家网站推出收费的在线遗嘱保管箱,帮助用户备份遗嘱、财产、债权等文件扫描件,银行账号、保险单号、游戏账号等信息,遗愿清单甚至私密存档等,并将遗嘱内容指定一个或数个联系人,以备不时之需。
虽然网络遗嘱保管从PC端迭代至移动端,一些基础服务并没有发生转变。就拿突然身故来说,这些平台基本都是按用户预先设置的登陆频率来予以识别,假如用户未能定期登陆,平台会通过邮件、短信直至电话等手段来联系和委婉确认。
面对新颖却又略带忌讳的网络遗嘱,外界反应可谓大相径庭。支持的声音中,大多认为这是寄托情感、为人解难的新工具,了却逝者心愿,给家人带去心灵慰藉。不过,也有人对信息安全和持续服务等方面提出疑问。
在某公号一篇介绍网络遗嘱的文末,就有用户评论称:“如果网站被黑客攻击了,银行账户会被泄露吗?也有用户提出:”我今年20岁,能撑到我需要交代后事那天吗?“还有用户自称:”曾经我立了一个网络遗嘱,后来没续费,于是就过期了。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