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搬or不搬?西安碑林镇馆之宝《开成石经》是否搬迁引争议(3)

2018-07-16 23:03  西安晚报  字号:T|T

《开成石经》已成历史记忆

其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很多反对《开成石经》搬址的专家有这样的观点:不搬动的核心问题是《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与孔庙,从来就没分离过,《开成石经》是孔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是单体文物概念。《开成石经》是城市记忆和神经,不可轻易移动。

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列举了“反搬”的三条理由:第一,《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是915年前迁移至碑林现址后,一直没有移动过的碑石,其他碑刻都曾经移动过;第二,《开成石经》因此是西安碑林这个中国最重要的遗址类博物馆的“遗址”标志。博物馆是保存人类文化记忆的地方,《开成石经》可谓是西安碑林建馆930年来最重要的记忆载体,如果搬迁,我们的记忆何以寄托;第三,《开成石经》搬迁、陈列是极为慎重、极周详的一个计划,今天它的布局十分合理,参观路线相当通达,一点儿也没有过时。

上海大学教授、文物专家罗宏才曾于上世纪80—90年代在碑林博物馆工作近十年,对其十分有感情,闻听此消息表示:目前没有看到馆方公布的搬迁方案,但是以他对碑林现在格局的了解,主张《开成石经》搬迁“一定要慎重”。他说:“《开成石经》有自己的生长环境,已经形成稳定的文化形态,这种稳定的文化形态带来了文化环境和文化精神方面的东西。我们轻易改变它的环境或让它融入另外环境的时候,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开成石经》本身物理结构的改变,而是对整体文化环境和文化精神的变异、减退或者是一种伤害。”罗教授说虽然《开成石经》早期有过搬迁和变异,但是从宋代开始进入碑林,和《石台孝经》、文庙等很多相关的文化元素已经巧妙地融为一体了。“它已经添加了很多文化的情愫,相关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文明维护精神体制、维护文化的精神和力量。搬迁会破坏以《开成石经》为代表的碑林中轴线,应考虑不搬情况下的保护措施。”

“探讨《开成石经》问题是一个历史观的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杨兵也属于强烈的“反搬派”,他忧心忡忡道,大学里所设历史学及考古学专业,核心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然后才是运用技术获得最佳结果,否则设立历史学、考古学干嘛?文物工作都让机械学、力学专业的人员去干不就行了?按照搬动《开成石经》的理由,是不是应该把秦俑及佛光寺、双林寺、镇国寺、晋祠里的泥塑也应该搬进陈列馆展柜里?因为原址不具备防震、防火、恒温恒湿等设施,展示条件不佳。但实际上能搬吗?碑林的藏品以及人们围绕藏品的一系列活动信息,总体构成碑林的历史文化价值。碑林不只有碑石,还有世世代代的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西北大学教授、博导、唐史专家王维坤说:西安碑林进行扩建改造的新项目,我认为这有利于推动西安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使碑林博物馆迎来史无前例发展的大机遇,是值得可喜可贺之举。令人遗憾的是,扩建改造项目的重中之重却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就是要将唐代《开成石经》的位置进行所谓“搬迁北移”。对此,王教授提出了几点建议:《开成石经》这一弥足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应以原地保护为主,不可进行所谓的“搬迁北移”;82年前以梁思成先生为首的专家设计保护《开成石经》的“钢筋混凝土加梁柱”的保护方案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以唐《开成石经》为中心的新建碑林博物馆陈列模式应不动摇,做点微调以使陈列格局适应新时代发展之潮流。

《开成石经》作为中国历史上七次大规模刻经活动中唯一原址完整保存下来的石经遗存,其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如今,在原唐宫城范围内,能够在原址原状完整保存900年以上的遗存,除了大雁塔、小雁塔外,就只有《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了。”杨兵表示,对这类记载城市文明和历史信息的文物,坚决不应移动。

此外,专家学者中,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近期也撰文,认为已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不应再动。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银西高铁2020年底通车 西安至银川将缩至3小时内

2018-07-14 06:37阅读

西安民校“小升初”面谈录取10977人 7月16日开始补录

2018-07-13 00:19阅读

糟心!市民58到家网找保姆签了合同交了钱 一天没服务钱还难退

2018-07-12 09:41阅读

西安市启智学校承办2018特殊奥林匹克家庭论坛

2018-07-10 16:03阅读

6月转交教育局的“上学难”线索 如今都解决了吗?

2018-07-09 11:26阅读

西安职院图书馆组织各系教师现场采书

2018-07-06 17:09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