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or不搬?西安碑林镇馆之宝《开成石经》是否搬迁引争议
《开成石经》陈列室
梁思成先生
《石台孝经》 (局部)
现碑林《开成石经》陈列室,梁思成先生的“钢筋混凝土加梁柱的保护方案”实图。(局部)
□刘爽
西安碑林博物馆近期即将进行“北扩东进”,碑林几代人的扩馆梦想近在咫尺。但是,“北扩计划”中,年龄1181岁、900多年未曾移动的镇馆之宝《开成石经》列于搬迁项目中。此方案一经曝光,便争议不断。
目前,《开成石经》在进行搬迁前的“体检”工作,再次将争议引向白热化。馆方内部和社会各界大致分成“主搬”和“反搬”两派,无论“反搬”与“主搬”,大家都具有保护文物的初心。而《开成石经》的命运何去何从,成为无数人的关注焦点。文物保护如何有效进行,这也是持久的命题——
《开成石经》:碑林的“定海神针” 堪称中华文化的原典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
《开成石经》,为什么能引发这么大的关注和热议? 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介绍,《开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太和七年十二月,开成二年(837)完成。依次计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12种儒家经书,另有《五经文字》《九经字样》附于《春秋左传》之末。共刻114块碑石,每石两面刻,每碑上下分为8段,每段中每行刻10字,共刻经文650252字。碑石高约2.16米,面宽71-97厘米不等,下设方座,中插经碑,是中国原址保存最完好的儒家刻经,堪称中华文化的原典。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它的重要性相当于碑林的“定海神针”。
也就是说,《开成石经》是唐代科举考试必备“教材”,相当于今天的“高考教材”。早期,因不得已原因,搬迁过三次。据《西安发布》信息,“这一次近距离的搬移也是为了保护它,碑林北扩后它会移到百米内的新环境。”
《开成石经》900多年伫立碑林,与《石台孝经》和孔庙形成历史记忆。《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孔庙所形成的依存关系已经1181年,三者在现址所凝结的历史记忆已有915年。《开成石经》曾经遭受过最大的破坏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关中大地震,114石中有44石扑倒断裂。历史记载,从明至民国进行了多次整修,其中,1936年梁思成参与的那次整修工程奠定了今天西安碑林的基本格局。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