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迎来垃圾分类“大考” 您家里备上分类垃圾桶了吗?
西安东窑坊小区,志愿者指导业主分类投放垃圾
“你能告诉我,什么是垃圾吗?”8月6日,在西安市城管局生活垃圾处的办公室,孙建军向记者抛出一个问题。
“所谓垃圾,就是我们生活中弃之不用的东西,所以世界上有多少种产品,就应该有多少种垃圾。”他打了个比方,“如果将小麦、玉米、沙子混在一起比作一堆混合垃圾,那么这些东西显然无法为我们所用。假如我们把它们分离开,沙子做建材,小麦磨面,玉米做淀粉,这个分类过程,实际上就是分类处理,也是一个资源化综合利用的过程”。
西安从2017年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垃圾分类的决心和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由于缺乏对居民分类习惯的培养、后续收集处理措施不完善等原因,一直是一个巨大挑战。
今年9月1日,西安的垃圾分类到了接受检验的时刻。
困境:西安日产垃圾1.3万吨
孙建军是西安市城管局生活垃圾处的工程师。最近几个月,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推开,他的名字屡屡出现在各种媒体报道中。
“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座城市维持正常运转的刚性需求,需要用客观、宽容的眼光来看待,需要长时间的习惯养成。”他向记者坦言,包括西安在内的国内大多数城市都面临“垃圾围城”的威胁,这种程度,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一方面,生活垃圾总量不断攀升,从源头分类与减量化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能力与技术也有不足,“这的确是燃眉之急。”
在一些发达国家,垃圾分类早已成为实现垃圾减量、处理垃圾危机的重要手段。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显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超过1.48亿吨,并以每年近9.6%的速度递增。以西安市为例,全市日产垃圾1.3万吨,而7个垃圾填埋场的处理能力也日益捉襟见肘,其中3座垃圾填埋场已经处于超负荷运行,接近饱和,“几年之后,垃圾将无处可埋。”
一直以来,生活垃圾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厨余垃圾”(湿垃圾),在西安,厨余垃圾在生活垃圾中占比达到30%。如此高比例的厨余垃圾,为垃圾的末端处理制造了“根源性”的困难。
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如焚烧、填埋,在遇到“厨余垃圾”时,效果都会打折:填埋易引发渗滤液和沼气的二次污染;而焚烧则因湿垃圾过多,会产生大量的烟气污染物。
将干、湿垃圾从源头有效分开,可降低进入填埋和焚烧环节的垃圾总量,也将提升这些环节的处理效果;而单独分出的厨余垃圾,则可以通过堆肥和产沼的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
孙建军说,生活垃圾每天都在产生,就像家里要有卫生间,一座城市也必须要有垃圾处理的地方,否则就会出现“一三七”现象,即“一天不清运垃圾,垃圾房堆满;三天不清运,街道到处可见垃圾;七天不清运,城市里只见垃圾不见人。”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