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分夺秒不停歇 ——让更多防疫物资“陕西造”
“哒哒哒……”生产车间里,口罩生产线上的机器声此起彼伏,机器轰鸣,自动化口罩生产设备正在运转着,熔喷布、外层无纺布、内层无纺布、鼻梁架有序的盘绕在机器上,跟随机器的转动而“抽丝”,在宝鸡泰达康口罩生产车间里,几秒钟后在一个端口一只只一次性口罩成品快速产出来。
“从0到1”20天口罩正式投产
通过防护门,测量体温、消毒双手、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和手套……,日前,在宝鸡泰达康口罩生产车间里,口罩生产线员工杜雪萍进入口罩生产车间,来到了她的工作岗位上。
今年30岁的杜雪萍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还能站在一线生产线上生产口罩。杜雪萍告诉记者,自己原来在宝鸡奥斯顿酒店工作,由于泰达康同属于育才集团,因此自己也被借调来生产口罩。
“今年口罩生产不能等。”“全副武装”的杜雪萍只有眼睛露在外面。她将手上的口罩理整齐,放在封口前段,一个接一个,一袋接一袋。
“刚到厂里的时候,会觉得比较辛苦,身体上有些不适应。车间里机器声嗡嗡嗡,精神要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杜雪萍说,“现在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工作强度,能为‘抗疫’尽一份力非常高兴。”生产线刚刚建立初期像杜雪萍这样转换工作角度的一线员工还有很多,“刚开始生产的时候,三分之一的员工都是集团公司的员工,当初口罩生产线急缺员工,因此大部分员工也就积极来这,为抗议尽份力,现在随着生产线的正常运转,大部分人已经基本都回原单位了,现在的都是口罩厂新招的员工。”杜雪萍说。
“说实话,我现在已经没有周末的概念了。”宝鸡泰达康医疗科技销售主管魏晓臻说,现在已经连着上了两个月的班。
连着工作这么多天,累吗?累的。但一想到多做些口罩,抗疫一线那些最可爱的医生、护士们就能多一些保障,魏晓臻觉得,这点辛苦,值得了。
据了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大产量,泰达康公司所有口罩生产设备24小时“连轴转”,上百名员工三班二运转,日生产量达百万只。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危机,是‘危’,也是‘机’,我们建立生产线,生产口罩的初心就是为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多生产一只口罩就能为抗疫多出一份力。”魏晓臻说。泰达康公司以前并未生产过口,从无到有,新添生产线,但由于企业前期缺乏相关生产经验,在生产期间,面临着不小的难度。
“我们都是从零到1的一个过程,机器采购、调试、原材料采购、人员招聘培训等等都有很大难度,因此我们安排专人分6个办事处全国采购。”宝鸡泰达康医疗科技常务副总裁韩小强说。
“除了机器和验材料带来的困难,我们在短短这20几天里,招聘员工、培训也是存在很大的难度,好在这些我们都一一解决了。”魏晓臻补充道。
2月10日,宝鸡泰达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宝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领取了营业执照,总投资6000万元的宝鸡高新区首个医用口罩、防护服生产项目在科技新城开工建设。2月29日,完成设备安装并开始试产,3月11日下午,陕西省药品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应宏锋为宝鸡市泰达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现场颁发了《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及《医疗器械注册证》,标志着宝鸡市首家医用口罩生产企业正式投产。(记“从无到有,从零到1,短短20天就已完成调试和生产,打造一条完整的口罩生产线,为老百姓生产出好的口罩也是我们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韩小强说道。
据介绍,4月底泰达康公司将实现日产最大化,KN95将达到日产200万只左右。
从无到有“跨界”只为白衣天使披上“铠甲”
“白衣天使”并非不坏之躯,防护服是他们傍身的“铠甲”。距离宝鸡泰达康口罩生产车间150公里外,咸阳彬州市城关街道西街村轻工业园内陕西吉玫时装有限公司三楼,无菌车间内,四条生产线,百名员工“全副武装”摇动着缝纫机,挥舞着一根根丝线为白衣天使制作披身的“铠甲”。
在纺织服装领域深耕20多年的吉玫时装车间主任张华怎么也没想到,一夜之间公司开始生产防护服了。“你在三楼看到的这些机器,在年前都是没有的,这都是疫情后公司新上的生产线,之前我们都是在二楼生产羽绒服!”张华说。据了解,新冠疫情发生后,公司主动承担责任,向政府申请复工筹划防护服生产。
春节刚过缝纫工紧缺、机器短缺,原料短缺,防护服生产经验为0,吉玫时装有限公司转产工作困难重重,疫情就是命令,尽快转产就是对抗疫情最大的贡献,吉玫公司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破万难,短短22天顺利转产。
2020年1月27日开始筹划申请;
1月29日开始生产出布类口罩;开始采购相关设备、原材;
2月11日已生产出第一批防护服;
2月17日正式投产,日产1500件;
2月底获得目前已申报全部有效资质。
“车间一开工,我就来上班了,不是因为高工资,而是想为抗击疫情出份力。”来自当地吉玫时装有限公司的缝纫工王喜连说。
“除了吃饭,上卫生间,我们都不出车间,希望能多多生产防护服。”张华说,目前员工实行二班倒,车间基本不停产,日产无菌医用防护服5000套以上。
据了解,无菌医用防护服是保护一线医护人员安全的“战袍”,缝合、压胶必须严丝合缝,每一件都要经过多位检验员的仔细检查。“与平常的衣服相比,区别最大的就再压胶这一环节,”王学俊介绍,一件合格的无菌防护服出厂,除去生产环节的裁剪、缝制、压胶、质检、包装、消杀外,还需要经过产品检测、出厂放行确认等环节才算真正合格。
“四、七、十”实现护目镜、口罩、防护服供应
春节期间,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围绕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供应中心任务,突出“四个着力”,建立工作机制,加强动态监控,制定精准措施,强化协调服务,全力保障防控物资生产供应工作,四日攻克医用护目镜“瓶颈”、十日实现医用口罩“全系列发展”、七日实现防护服“零突破”,负压救护车实现各市(区)全覆盖,有力保障了疫情防控需求。
2月5日,陕西省工信厅会同陕西省药监局和塑料协会有关专家前往杨凌欧迪亚汽车公司现场办公,帮助企业解决员工返岗、产品备案、原材料供给和产品技术标准等问题。2月6日,受陕西省工信厅厅长张宗科委托,陕西省工信厅总工程师崔跃民带队赴企业督导,进一步明确各方面责任分工;2月7日,该省政府副秘书长兰建文带队赴企业督导,现场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该省工信厅帮助西安美佳家、天瑞汽车内饰件两家企业从外省买到两套模具,并协调当地政府做好保障工作。通过4天不分昼夜的连续攻关,2月8日第四天,3家企业全部拿出合格样品,达产后天瑞汽车内饰件日产量达3000付,西安美佳家日产量2000付,杨凌欧迪亚汽车日产量3000付,有效解决了医用护目镜严重短缺难题。
医用口罩作为防疫物资的重中之重,不但医护人员要用,老百姓也要用,最为短缺,解决难度最大。疫情发生后,陕西省只有2家规模很小的民用口罩生产企业,没有医用口罩生产企业。在这种紧急情况下,陕西省工信厅在第一时间对已有口罩和可能转产口罩企业进行摸排,并召集西安住邦、陕西行方堂、博瓦公司、韩城华瑞邦等企业召开提升生产医用口罩专题会,动员陕药集团、泰达康等有实力的企业转产医用口罩、特别是紧缺的医用N95口罩。
虽然有了医用口罩,但产量远远不能满足省内需求,陕西省工信厅在帮助西安住邦提升产能完善产品品种的同时,积极动员和指导博瓦公司、韩城华瑞邦、大志药业、陕药集团、泰达康公司等有愿意的企业转产医用口罩,重点帮助陕药集团、泰达康公司最具实力两家企业,攻克医用N95口罩,协调公安部门全程协同将较为短缺的N95生产设备从深圳运回西安,在省内寻找到1家N95主要原材料熔喷布生产企业。经过10个昼夜不懈努力,实现了医用一次性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N95口罩全系列发展,解决了医用口罩长期稳定供应问题。
应对新冠疫情领导小组成立第2天,在国内外采购防护服很难的情况下,陕西省工信厅迅速对有可能转产防护服的企业进行了摸排,当天就找到1家从事过防化服生产的服装企业,动员企业转产防护服,并召集省药监局、陕西省卫健委及医院相关专家对企业转产防护服进行了可行性论证,要求企业拿出15件样品送该省药监局进行检测。第2天通过对送检产品检测,16项指标,12项合格,尺寸、针角两项不合格,有两项一周后出结果。
为抢抓时间,迅速协调企业负责人飞往苏州采购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由于各省市对生产重点防控物资原材料都进行了管控,分别给予当地政府和相关单位发文协调,在陆运很难运回情况下,紧急改为空航,协调西部机场集团负责运回,由于各省市层层设卡,原材料从厂里到上海虹桥机场本来2小时路程,走了7个多小时,经过20多个小时不间断的持续协调和紧盯不放,原材料终于顺利运达西安。
同时抓紧协调企业技术人员和员工返岗复产,先期由于春节假日原因,只回来20-30%的员工,经过7昼夜奋战,咸阳雅尔艾公司第一批自产医用防护服通过检测,并获得陕西省药监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开始正常生产;为着眼长远发展,帮助企业同步进行技术改造,建设5700平方米的净化车间,完善医用防护服生产条件,陕西省工信厅并对其技改项目给予了资金支持。西北信息报记者周生来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