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无:坚守初心 做人民调解“金名片”
在街坊邻居眼里,张兴无没有上下班的概念。无论时间多晚,只要接到电话,他总会立即赶到现场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已伴随着他走过人生60多个春秋,自1978年从部队退伍后,张兴无在基层调解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40多年。
我是人民调解员
11月3日下午,张兴无收到了西安高新区为他颁发的特聘证书,西安高新区张兴无人民调解工作室也被授牌。这意味着,张兴无人民调解工作室正式作为高新区人民调解组织,依法受理和调处各类矛盾纠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正、高效、便捷、经济的纠纷解决途径。
张兴无说:“证书的颁发让我真实感受到了高新速度,也明白了高新区对我的肯定,我是人民调解员,我会坚持初心,服务于人民群众。”
张兴无对社情民意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调解工作的由衷热爱,使他成为调解工作一面旗帜。“当个调解工作者,就得让自己的身份多元化,有时候,你就得是个‘媒人’,有时候就得是个‘法官’,设身处地地倾听事情原委,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调解方式才行。”家庭纠纷、老人赡养、经济纠纷……张兴无的公文包里全是近期调解的案子,每一件他都如数家珍。
将“调解”进行到底
家住丈八东村的刘老太在医院住院几个月后回家,发现家门上的锁已经换了,自己进不了家门。得知刘老太的情况后,村干部联系到张兴无出面调解。原来,刘老太与老伴是再婚重组家庭,老伴瘫痪多年数月前去世。老太也因病住院。继子因财产继承问题,不愿再接纳老太太回家。
“既然你们找到我,今天,我就把你家这纠纷调解清楚。”张兴无召集村干部和老太太家的儿女,在会议室开始调解。张兴无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将老人多年为家庭的付出、对子女的照顾娓娓道来,他还拿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讲法律,经过一番调解,达成协议,刘老太的继子表示愿意承担老人治疗费,让刘老太暂住在女儿家。没过多久,张兴无又接到了电话,刘老太的继子希望他陪着自己将母亲接回家。张兴无说:“我一直操心着这件事,老太太也一直惦记着家里,知道儿子要接自己回家,她打心眼里高兴。”
调解让亲情回归,让破镜重圆。在张兴无看来,亲情是化解矛盾的一剂良药,但做好调解工作还得情、理、法结合。张兴无将自己多年来的调解技巧、工作经验进行总结,深入高新区各镇街开展培训,分享人民调解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重要作用,让更多基层工作人员了解调解的重要性及如何做好调解工作。
“陕西省劳动模范”、“西安市劳动模范”、“陕西省金牌人民调解员”……每一份荣誉都记载着张兴无对于群众的付出与关心,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张兴无和他的调解工作也赢得了党和人民的肯定。张兴无说:“调解就是解除当事人心灵上的痛苦,只要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当做自己的疾苦,你就会想方设法帮他们解决问题。每一位调解员都是和谐的使者,积极为平安稳定做出贡献,把自己的‘调解梦’融入到伟大‘中国梦’之中。”
(高新融媒记者 许丹)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