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医生周洪海的心路历程
医生档案:
周洪海,1989年出生,2016年在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参加工作,现为妇女心理卫生一科医师。
坚定信念立志从医报效社会
周洪海在农村长大,从小就听着长辈讲着共产党如何赶跑日本帝国主义、如何建立新中国、如何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如何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孩提时的他就坚定一个信念:去当兵,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保家卫国,为祖国站岗,为人民放哨。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很大的差距,因为视力,他与军人擦肩而过了。直到最后,他想到了白求恩。
“我要当一名医生,我要让更多的病人得到救治,我要让更多的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母亲,我要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直到现在,他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无限寄托,带着对医学的满怀憧憬和希望,2008年,他考入了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系本科,2013年,研究生考入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专业。
穿上这身大褂内心无比自豪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
“这是我在济宁医学院学习时,我的一位老师讲授了古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的一段话,对我的触动很大,也让我必须时刻牢记职业赋予的神圣使命,恪守医德,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地钻研专业知识,对患者的一视同仁,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
有了以先辈为榜样的那股劲,读研时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科规培的第一天,第一次穿上了洁白的大褂,担负起救死扶伤的使命,周洪海的内心别提有多自豪了,但片刻之后,他感觉到了职责的神圣和担子的沉重。看到那么多躺在病床上的患者等着去救治,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老师邬素萍从医30年,她看出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周,别急,当初我和你一样,看到一个个生命的离去,心里有无限的懊悔,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多积累经验,才能有更大的能力去帮助更多患者。’”
此事之后,周洪海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不断历练,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为更多的患者服务,为更多的病人留住年轻的生命。
可想而知,后来的他有多拼。
“那时候我住单身公寓,无牵无挂,医院就成了我的家,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我就24小时在医院,没事就跟在医生后面,无论什么患者,我都从头至尾认真听着老师的每一句话,学习老师给患者治疗的每一个细节。”
三年的时间一晃而过,他的医技得到了质的飞跃,单独值班,为患者治疗一般的病症已不在话下。
“记得有一位患者家属曾眼含热泪对我说,‘你救了我的爱人,也救了这个家,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你,是你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看到这一幕,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自己职业的崇高,第一次明白了自己对于患者有多么重要,第一次被别人这样夸奖,第一次感受到帮助别人是多么的快乐。我在心里暗下决心:无论如何,我一定把白大褂穿到我不能工作的那一天。”
无私奉献乐在其中做事无愧于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16年9月,周洪海正式入职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妇女心理一科。四年来,他帮助、鼓励和陪伴着每一位患者。在给予她们综合治疗的同时,帮助她们树立信心,勇敢面对生活。
也许是耐心的倾听,也许是委婉的问候,亦或是不经意的一个动作,都可能拉进与患者的距离,让患者更愿意吐露她的心声。在门诊中的一幕他依然清晰记得。一个抑郁的青少年患者低头不语,当问到有什么不舒服时,患者瞬间泪如泉涌。在后来的感谢信上,她这样写到:周医生,从来就没一个人跟我如此轻声轻语地说话,包括我父母。
“在蔺华利主任的推荐下,我学习了催眠治疗。只要平时有时间,我会将临床催眠合理运用于治疗中,有一位早年丧父的创伤患者在几次催眠治疗后感慨道:周大夫,每次做完治疗后都觉得自己很轻盈,每一次体验都直击心灵深处,谢谢您,我亦师、亦友的周医生。”
就是这样,工作中的周洪海以身作则、勤劳朴实、任劳任怨、敢于承担责任。虽然每天都很忙碌,但他乐此不疲。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李俊英周洪海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