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反腐败四种心态实录
阅读《朱镕基讲话实录》一书,有一点感受很深刻:这也是他反腐败四种心态的实录。
第一,不惜同归于尽心态。原话为:“反腐败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绝不能姑息养奸,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的一口,无非是个同归于尽,却换来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和老百姓对我们事业的信心。”这段话首先反映了他的忧心,种种腐败现象令他忧心如焚,“不得了”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文中多处可见;现在,我们党把消极腐败列为“四个危险”中直接的最大的危险,说明忧惧腐败成为全党共识。其次反映了他对腐败分子嚣张气焰的极端愤慨,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最后也反映了他与腐败分子势不两立誓死决斗的决心。
第二,坚持以身作则心态。对此,他强调领导干部包括自己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他曾先后在多个场合向官员推荐西安碑林上刻录的一则明代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他在记者招待会上恳切地说:“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
第三,切实尽力而为心态。面对腐败丛生、前“腐”后继、愈反愈烈的严峻形势,他不是心灰意冷知难而退,而是奋起反击,切切实实尽力而为和尽职而为。其中,反海关走私战役,打得干净漂亮,严惩了一批腐败分子,当年海关多收税600多亿元,堪称经典。
第四,因势借助钟馗心态。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累禁不绝的原因,朱镕基在重复以往的“外来说”和“遗留说”基础上,强调了“转型过渡说”,即认为这是我们国家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所难以避免的;而对腐败是否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内生”,他没有直接去说,而是借用邓小平1980年所讲的一段名言:“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邓小平的这段话,把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越性和最大弊端同出于高度集中说得明明白白,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把党和国家的命运集中到最高领导人身上,造成了最高领导犯错全党全国遭殃且当时不能纠正的最大弊端。
可是,我国理论界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之前,仍然不承认这种“内生说”,直到90年代中期,才把阿克顿的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现在译为“权力趋向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为大家所认同)广泛传播开来,实际上承认了现实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也会滋生腐败,因此必须改革完善。
文/文贝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