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与青史留名的退耕还林
近日,我网购《朱镕基讲话实录》简装本一套,倒过来从第四卷看起,用了半个晚上和一个上午粗看了一遍。
粗中有细,我想知道第四卷的重点是什么,前后掂量,觉得是有关退耕还林的言与行。个中理由有三:一是第四卷的开篇讲这个问题。二是在第四卷的88篇中,涉及退耕还林的占了18篇;再追溯第三卷的90篇中,涉及退耕还林的占16篇。三是经过十年来的时间证明,退耕还林的确是公认的造福千秋万代的大实事,它不像国企改革壮士断腕,也不像住房改革有褒有贬,更不像粮改孤岛效应。
退耕还林的大手笔从何而起?
首先,这是“98洪水”逼出来的。造成“98洪水”的原因,气候变化持续大雨是直接的,而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则是长期人为的。长江变“黄江”,水利变水害,惊醒了国人尤其是领导者。
其次,直面失误才能勇于担当。在《保护森林资源是千秋万代伟业》一文中,他坦言:“我们这一代人和以前几代人都对大自然造成了破坏,我们现在应该开始来补偿,开始来恢复了。”在计划经济年代,除了沿袭过去人口及粮食压力而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外,最集中的一次破坏是1958年土法大炼钢铁时的毁林。改革开放年代,加速工业化,尽管我们想避免所谓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事实上仍是如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负的外部性也显露出来,一时来不及治理。言耻近乎勇,勇者敢担当。
第三,危中见机敢创新。那几年,我国出现了粮食供过于求的“危机”,农民苦于粮价低,国家苦于粮价补贴,当然,国家也把这种负担看做愉快的负担,总比过去不够吃好。过去由于粮食压力而毁林开荒,现在趁着粮食供过于求,以粮代赈植树造林千载难逢。思路一变天地宽,创新把危机变机遇。
如何退耕还林?主要遵循两个方面的规律,即经济利益规律和退耕还林还草的自然规律,换成政策术语就是“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要封山,就要把放羊变成舍饲圈养,造林与养羊两不误、两促进。栽树和种草,总体上应以栽树为主,种草为辅,因为种草太费水;具体要因地制宜。经济林和生态林构成,应以生态林为主,经济林为辅。退耕还林每亩补贴200斤原食,补贴钱70元;同时,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一期8年(生态林),不够再续;总之要使林木长大自立,农民从中可获得收益,国家再松手。
退耕还林成效显著。到2008年,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任务4.03亿亩;占国土总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2个多百分点,其中,陕西延安提高约2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得到遏制,明显减轻;提高了水源涵养能力;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眼见为实,春秋夏三季,沿西延铁路和包神铁路北上,延安、榆林沿线已是绿色连绵,遮住了昔日的黄土高坡和滚滚黄沙。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十年周期,屡试不爽。朱镕基主政之后,温家宝总理继任,持续发展,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在看到巨大成就尤其是新农村建设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近十年来,又积累了新的矛盾。打个比方,如果说“98洪水”是自然生态灾难,那么,当前我国的腐败就是社会生态灾难。治标上“严防死守”和坚决打击取得重大成果,但前“腐”后继仍然触目惊心。治理洪水灾难要标本兼治;治理腐败这种社会灾难也要标本兼治。在治本之策上,作者期待能像当年出台退耕还林政策那样,对症下药的出台发腐败大政策。不能因为治本之策是长远之策,就慢慢来,恰恰相反,要早谋划、早安排、早实施,且要大刀阔斧。不改革,肯定是死路一条;而改革则有两种大的可能:直面矛盾、对症下药、适时适度,根除腐败成功;否则,腐败会反攻倒算,变本加厉。这里,邓小平早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既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说明我国政治体制的最大弊端在于权力过于集中。其解决之道就是民主,真正的民主,不仅仅是口头上、纸面上的民主,也不是“文革”中那种无法无天的“大民主”,而是制度化有序推进的民主,其始端就是民主选举。村民直选村长曾引起世界的瞩目,十多年来,至此未进一步;用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也已提出,但缺乏像退耕还林那样的雷厉风行。改革真的与危机在赛跑。
刘旨贤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